公元420元,沮渠蒙遜滅西涼,取酒泉、敦煌,河西走廊完全為沮渠蒙遜所占領。北涼全盛時,擁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郡治居延,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東南)、金城、西平、樂都等郡地。並且交通西域諸城邦鄯善(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泊西南)王比龍經敦煌等地親自到姑臧訪問,其它很多城邦同北涼有友好往來,西域三十六國,都向沮渠蒙遜稱臣。
另則沮渠蒙遜又向東晉、劉宋稱藩臣,互派使者往來,晉、宋都曾封其為涼州剌史。沮渠蒙遜雖為張掖盧水胡人,卻“雄傑有英略”,漢語程度很高。他治理北涼期間,采取了一係列強國富民的政治、經濟、軍事政策,鼓勵人民努力耕作,發展農業生產,秣馬厲兵,繼續向各地進軍,消除後涼的威脅。這對穩定北涼統治,鞏固北涼政權起了積極的作用。他約束部下執法甚嚴,其伯父中田護軍縱容親信臨鬆太守孔篤驕奢淫逸,侵害百姓,稱霸一方,他聞知後遂責令伯父和孔篤自殺,並稱亂吾國者,二伯父也。”其法不避親的所為,深得人心。
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沮渠蒙遜病死,第三子沮渠牧犍繼立,亦稱河西王(《晉書》、《宋書》、《太平禦覽》等作茂乾,《魏書》等作牧犍)。晉元嘉十六年(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燾攻北涼,占領姑臧,擒牧犍,北涼滅亡。北涼自沮渠蒙遜至沮渠牧健二世,計39年(公元401-439年)。段業稱涼州牧、涼王四年,一般不計在內。沮渠牧犍雖被俘,但牧犍弟沮渠無諱、沮渠安周還稱王於高昌多年,後終為柔然所滅。
鮮卑族自東漢、三國以來,經常和漢人接觸據有匈奴故地,東起遼東,西到隴西、河西,都有鮮卑族各部居住。其中徒河慕容氏、隴西乞伏氏、河西禿發氏在十六國時都已在中原、隴西、河西建立政權。
拓跋氏這支鮮卑部落,《通典邊防典》說是“別部鮮卑”。原居於“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到拓跋力微的父親聖武皇帝詰汾時,經曆了“山穀高深,九難八阻”,“始居匈奴故地”。到拓跋力微以前,拓跋部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時期。自拓跋力微至拓跋珪時,為原始社會解體、進入階級社會和形成國家的過渡時期。由於漢族封建社會的巨大影響,通過拓跋部內部的轉化因素,拓跋部進入階級社會時,奴隸製還沒有來得及充分發展,就過渡到了封建社會,但還殘存著大量的家長奴隸製。
登國元年(公元386年),拓跋珪即位為代王,隨後,改稱魏王,這就是中國曆史上的北魏。拓跋珪先行統一大漠諸部,東破庫莫奚,西破高車,又滅匈奴別部劉衛辰,獲得名馬30餘萬匹,牛羊400餘萬頭。皇始二年(公元397年)前後,拓跋珪盡取黃河以北與東晉相峙。天興元年(公元398年),拓跋璉遷都平城,進稱魏帝,即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死後,其子太宗明元帝拓跋嗣繼立。嗣死,子世袓太武帝拓跋燾立。
公元439年,北魏滅建都張掖的北涼,原北涼酒泉太守沮渠無諱西奔敦煌,繼續與北魏對抗。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42年),太武帝拓跋燾,派兵攻打西逃敦煌的北涼殘餘沮渠無諱?“無諱自率萬餘家,棄敦煌,西就安周”,逃到鄯善,歸於吐穀渾。此肘西涼李是的孫子李寶乘敦煌空虛之時從伊吾打回敦煌,奉表歸降於北魏。
李寶,字懷素,其父李翻曾任西涼祁連、酒泉、晉昌三郡太守。西涼滅亡後,李寶被俘囚於武威。後伺機西逃伊吾,臣於柔然,同時隨去的還有敦煌民眾2000餘人。李寶在伊吾聽到北魏進軍河西各地,酒泉城中“糧盡兵疲,餓死萬餘口”,敦德朝夕難保的消息後,率眾從伊吾東奔敦煌。此時的敦煌城人去城空,一片狼藉。麵對殘牆頹壁、滿目瘡痍的敦煌,李寶迅速進行安集居民,“修鄯城府,規複先業”的工作,敦煌開始逐漸恢複5是李寶遣使奉表降於北魏,北魏封李寶為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護西域校尉、沙州牧、敦煌公。同時封其弟李懷達為敦煌太守,共鎮敦煌9三年後,李寶奉命入朝,遂留於京師平城,後卒於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