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魏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敦煌地區的民族分割和民族融合(1)(2 / 3)

北魏道武帝時,拓跋部向南發展,柔然勢力趁機逐步擴張,“西則西域之地。其常所會庭,則敦煌、張掖之北。小國皆苦其寇抄,羈縻附之”。這時,柔然進入了階級社會,建立了國家,提高了軍事戰鬥力。

5世紀下半葉,柔然同北魏常有來往,佛教已經敦煌傳入柔然中,西域商賈也時來貿易。

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柔然內亂。北魏分裂後,柔然先後歸屬西魏、東魏和北齊。其時,柔然屢為北方新崛起的突厥所敗,一些從屬部落也屢起反抗,為此他們陸續離開蒙古高原,向西遠徙。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突厥滅柔然,柔然人除原已入塞者逐漸與北方各民族融合外,主要部分轉移到了中亞和歐洲去了。柔然民族對促進西北與內地交往,中國與中亞、西域交流曾做出過傑出的貢獻。

北周的統一北方和隋朝繼起而統一南北,都是在民族融合的情況下進行的,反過來又促進了各族間的進一步融合。我們從敦煌戶籍殘卷中,看到不少姓名如白樹合、令狐仙尚、卑二郎、索思禮、安遊等,顯然來自少數民族,但他們在均田製下和漢人融為一體了。還有大量的如烏丸、丁零、盧水胡、屠各、羯、匈奴等民族,隋唐時已不見他們活動的記載,顯然他們已和漢人互相融合了。由於空前的民族大融合,中華民族增加了新鮮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而敦煌地區地處民族融合的前沿,特別是通過當時的文化融合與再發展,做出了自己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第二節)曹魏時期對敦煌地區的鬆散統治

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發的黃巾大起義的主力,當年就被鎮壓下去了,但各地餘眾依舊堅持鬥爭。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官僚軍閥趁機擴張自己的勢力,戰亂頻繁,各豪強集團擁兵自立,形成了“群雄割據”的局麵,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混戰,東漢王朝已名存實亡,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

公元208年,曹操赤壁戰敗後,開始了鞏固後方,統一關隴的日程。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命鍾繇率大將夏侯淵等由洛陽向關中、隴右推進,並親臨前線指揮,兩軍對峙於渭水。曹操利用韓遂、馬超為首聯軍的矛盾和相互猜忌的弱點,一舉擊潰了對立的關中隴右聯軍。到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韓遂身死,馬超敗走,曹操基本解決了在西北地區的勁敵。同時,曹操派遣大將夏侯淵攻殺了在袍罕(今甘肅臨夏)稱了三十年“河首平漢王”的宋健,隴右一帶從此都並入了曹操統治的勢力範圍之內。

建安二十五年,即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繼立為魏王。十月,漢獻帝讓位,曹丕稱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曹魏政權名實倶備,河西四郡陸續並入曹魏政權統治勢力之內。

當時的河西走廊及敦煌地區名義上為曹魏政權的勢力範圍,屬其管轄,但實際上“河右擾亂,隔絕不通”。武威顏俊、張掖張進、酒泉黃華,“各據其郡,自號將軍,互相攻擊河西大撓”。隻有敦煌信守魏地,較為安寧。其時恰遏原任敦煌太守馬艾病死於職,當時敦煌又沒有副職繼任,於是敦煌人推郡功曹張恭代行長史職務,統領敦煌。張恭為敦煌世族,平時為人練達持重,恪守信渝,品學端莊,受人尊重。他執掌敦煌郡事後,開始和曹魏朝廷取得聯係。他派自己的兒子張就親自去覲見魏王曹操,為敦煌請求太守。張就東行至酒泉,被割據酒泉的黃華扣留,並脅遙其投降。張就拒不屈從,並遣使密信於其父張恭,要求以大局為重,出兵酒泉,討伐叛逆黃華,且不要顧及父子之間的小愛而延誤國家之大計。於是張恭一方麵派他的從弟張華率兵攻取酒泉的沙頭、乾齊(今玉門市境內地)二縣,並親率一支勁旅“尋繼華後,為首尾之援”。另一方麵,他又選派精騎二百悄然沿長城一線繞道酒泉北塞,由間道進入張掖,對割據張掖的張進給予突然襲擊。果然張進措手不及無法應付,急忙向酒泉黃華求援。此時,黃華也精疲力竭,窮於應付。欲東救張進,又怕張恭抄其後路,腹背受敵,在恐懼之際進退維穀,無奈敗局已定,張進、黃華隻好東走金城向魏投降。河西走廊一帶正式歸於曹魏一統。魏又派尹奉為敦煌太守,維持這一地區的統治。河西走廊地區和敦煌及西域的道路暢通了。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特下詔書,表彰張恭護境平亂的功績,賜爵關內侯,拜西域戊己校尉進駐西域。張就隨後也被提升為金城太守。張氏父子為曹魏時期邊地的平安和通暢做出了貢獻,為後人所傳讚。

從東漢(公元25-220年)到三國時期(公元220-265年),屯墾的範圍日益擴大。其中有著名的青海、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屯墾區。

特別是曹魏時期大興屯田,軍隊就地實行軍屯以充糧餉;招募遷徙農民組織起來民屯,並設置了屯田官。這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河西及敦煌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曹魏時,還大力推廣使用耬犁和先進的耕作技術。耬犁耕作下種法,始創於西漢的趙過,曹魏嘉平中,皇甫隆為敦煌太守,推廣到敦煌一帶,並改進了灌溉方法。“初,敦煌不甚曉舊常灌溉潘水,使極濡洽,然後乃耕。又不曉作耬犁,用水及種,人牛功力既費,而收參穀更少。隆到,教作耬犁,又教衍溉。歲終率計,其所省庸力過半,得穀加五。”農具的廣泛使用和水利灌溉的發展,既適應了當時大規模屯田和恢複農業生產的需要,更是曹魏時期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決定因素。同時,小農經濟或自耕農的個體經濟,是當時田租戶調的主要承擔者,也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