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改造的運動,就是本著勤工主義的精神,創造一種“勞工神聖”的組織,改造現代遊惰本位,掠奪主義的經濟製度,把那勞工的生活,從這種製度下解放出來,使人人都須作工,作工的人都能吃飯。因為經濟組織沒有改變,精神的改造很難成功。在從前的經濟組織裏,何償沒有人講過“博愛”、“互助”的道理,不過這表麵構造(就是一切文化的構造)的力量,到底比不上基礎構造(就是經濟構造)的力量大。你隻管講你的道理,他時時從根本上破壞你的道理,使他永遠不能實現。
摘自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頁
精神改造的運動,就是本著人道主義的精神。宣傳“互助”、“博愛”的道理,改造現代墮落的人心,使人人都把“人”的麵目拿出來對他的同胞;把那占據的衝動,變為創造的衝動;把那殘殺的生活,變為友愛的生活;把那侵奪的習慣,變為同勞的習慣,把那私營的心理,變為公善的心理。這個精神的改造,實在是要與物質的改造一致進行,而在物質的改造開始的時期,更是要緊。物質的改造雖然成功,人心內部的惡,若不劃除幹盡,他在新社會新生活裏依然還要複萌,這改造的社會組織,終於受他的害,保持不住。
摘自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頁
人類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人類社會之所以發展,也和世界一切東西的發展一樣,是由於它內部包含著矛盾。社會內部所包含的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在敵對的社會中,顯現為階級間的矛盾)。由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社會就不斷地往前發展。因為人類在其物質生活的生產過程中,不斷地獲得新的生產力。人類一旦獲得了新的生產力,就變更了勞動力與生產手段結合的方法,即成立了新的生產方法。由於新的生產方法之成立,就改變舊的生產關係而成立新的生產關係。於是新生產關係體係代替了舊生產關係體係,隨著社會的基礎之變動,那些樹立在舊生產關係體係上的上層建築,就或緩或急的隨著變革。於是嶄新的社會構成形態,起而代替了陳舊的社會構成形態。這是社會發展的最一般意義。
摘自李達《社會學大綱》《李達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卷第295頁
改造社會自然應該從大處著想,自然應該在改革製度上努力,如此我們的努力才是經濟的,但是不可妄想製度改革了樣樣事便立刻會自然好起來。隻可說製度不改,我們的努力恐怕有許多是白費了,卻不可說製度改了,我們便不須努力。無論在何種製度之下,人類的幸福,社會的文明,都是一點一滴地努力創造出來的,不是像魔術師畫符一般把製度改了,那文明和幸福就會從天上落下來。
摘自《陳獨秀文章選編》(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26頁
社會對自然界的均勢之性質足以規定社會演化的根本傾向。假使社會對自然界的征服力日益增加,社會結構的內部矛盾卻日益增長,——那時就發生了新的矛盾——內部均勢與外部均勢之間的矛盾。於是社會結構就要徹底變易,以適應其對外的新關係。
摘自瞿秋白《現代社會學》《瞿秋白文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卷第460—461頁
社會的係統變化的原因,當求之於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中。社會發達的過程,完全係於社會和自然的相互關係。社會的變化,完全係於社會和自然兩者關係的變化。至於社會和自然間相互關係之變化的原因,就在於社會的勞動的領域。人類社會要能生存,必須向自然界吸取物質的勢力。吸取的物質勢力越多,社會就越能適應自然;吸取的物質勢力越是增大,社會便能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