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日訪問歸來,史語所新建的研究大樓已近全麵竣工,遂開始搬遷使用。這是董作賓近幾年來殫精竭慮,盡其全力所做的事情。1955年8月,全所搬遷安置停當後,他接受了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的聘約,以整理自己曆年來的積稿為理由,提出辭去史語所所長職務,並向台灣大學請假,準備前往就任。
對於董作賓辭職前往香港的真實因由,多方麵說詞不一。陳槃、石璋如回憶是因其家庭生活困窘方麵的原因,石璋如說:“董作賓所長因為家中人口眾多,靠薪水生活相當辛苦,也希望好好休息,正好香港的大學有研究所在香港講授《殷墟》請他去,所以完成南港的工程後,覺得無愧同仁,就在七月辭職,八月離台。”李濟在《南陽董作賓先生與近代考古學》一文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到了台灣以後,教育界和學術界全都屬於逃難階級,有朝不保夕的感覺。‘中央研究院’來台的若幹人士,大部分被收容在台灣大學以內,台大是一個教學機構,若要領一份薪水,就要教若幹功課,自然研究的時間就要減少到最少的程度。這時代的董先生的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維持一個最低生活水準方麵。他辦《大陸雜誌》,以及應聘香港大學,以及在台大的教書,都不是他衷心想做的工作。”這是很有道理的,也許就是董作賓離台的原因。
但是,我們分析1955年4月12日董寫給李濟的一封信,可以看出他的辭職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麵的。信的全文如下:濟之兄:
四月一日函,昨始轉到。此次紐約談話會,兄等多所偏勞,至感!弟前函所雲,確是實在情形,兄歸後弟絕對讓賢,並非客氣。維持本所義務,兄亦責無旁貸。聞兄等不讚成考古分立,極為感慰!弟之所見,以維持孟真成規為最善也。騮公日前曾到南港,招同仁座談,自南京說起,一氣談三小時,不過解釋考古、民族、近代史分立問題而已,無人發言而散。
兄函言華大擬印講演稿,需印未發表之照片一事,一切請兄決定,弟無不同意。此次兄等談話會記錄到後,騮公似甚著急,且此間“行政院”未允近代史所籌備,“總統府”亦未核準備案,而事實上近代史所已成立三個月,每月數人發薪,尚不能報銷也,故騮公甚著急。昨(朱)有一長函致胡公及潤老,詳加解釋,或胡公將轉兄等閱之。事實上近史所成騎虎不下之勢,人已聘了很多(不清楚),外麵多責難,又不能中輟不辦,辦又無根據。此朱公自尋苦惱耳。弟勉強維持其殘年,一切無興趣,故讚成反對皆無表示。但希望在兄考古組治下,仍作一點甲骨學研究而已。六月可定期返台否?極盼早歸。
專送
旅安
弟
賓上
四月十二日
方桂兄一紙,乞轉達。
這是董作賓出訪韓國前寫給遠在美國的李濟的信,信中的“紐約談話會”係指1955年3月在紐約召開的“中央研究院”在美院士談話會,騮公、朱公均指朱家驊(騮先)。顯然董作賓對院長朱家驊的新舉措“考古、民族、近代史分立”有不同看法,希望“維持孟真(傅斯年)成規”。而朱家驊步步緊催,會都開到紐約了,在這種情況下這位一向與世無爭。“一切無興趣”的謙謙君子激流勇退,主動“讓賢”,這也許是董作賓辭職赴港的更深層次的原因。至於“整理積稿”,隻是搪塞的說詞而已,自從接任所長以來,更早抗日戰爭時在昆明與李莊代理所務期間,無論事務性工作多麼繁重,從來沒有影響他的研究。而“生活困難”也難說得過去,吃慣苦的董作賓這時候的狀況,要比抗戰時期在李莊好得多了。董作賓辭去所長後由李濟繼任史語所所長,李濟也是不讚成考古組分立的。朱家驊院長後來也辭職,分所的舉措也就沒人再提了。
董作賓是在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時任香港大學文學院院長的林仰山(F.S.Drake),早年曾在山東齊魯大學任教,與那時也在齊魯大學任教的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交情深厚,明義士常常向他談到董作賓,因此極慕董盛名,特聘為香港大學榮譽教授。在這期間董作賓還先後兼任香港崇基書院、新亞書院和珠海書院教授。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為解決戰亂中滯留香港的學生就學問題,一些個人、團體和宗教組織相繼創辦學校,這些學校也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