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保建國先生的相識,緣於先生的第二部著作《讀書讀人讀文化》的出版。
曾經做過六年教師的經曆,讓先生對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有種特別的態度。先生不隻一次地對我說過:“人的一生,不求富貴,但有追求,不求權勢,但有責任”。先生的態度,在《讀書讀人讀文化》和先前出版的處女作《智者寬容》裏都有最直接的體現,僅從書名中,便知先生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念。
因為工作太忙,先生舞文弄墨、著書立說的時間基本上是每天從清晨四五點開始到早上八點上班結束,又多在每天晚上睡覺前進行整理修改。如此這般數十年如一日的點滴積累和反複思考,被先生笑稱是一生中做得最得意的一件事情。
先生得意的是他的堅持寫作,而我得意的是認識了先生並又一次得到了先生的作品。
話說兩年前,先生對我說要打算出一本關於老銀川的書,並希望我能給他一些建議。此後,先生多次就書稿的編寫內容、結構甚至市場定位與我約談。直到今年三月的一天,當先生又一次約我到他的辦公室時,我驚喜地發現,先生與他的合作者保劍君已將完成的書稿清樣打印出來,攤在他辦公室的小茶幾上。我翻開一看,又驚奇地發現,在這本涵蓋了湖光山色、名勝古跡、民風民俗、民間傳說、大街小巷等等內容的書稿中,確有我的建議的影子。書稿依然保持了先生原有的才思湧動、理智寬容、短小精悍的風格,讀來不覺一幅時空交錯的畫麵浮現在眼前,讓我們這些每天穿行在現代都市的人群,從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穿越至數十年甚至千百年前的世界。
不可否認,隨著時代的進步與城市的發展,銀川城的麵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大批古老的建築早已灰飛煙滅。作為一個老銀川人,這使先生萌生了讓老銀川從記憶中走出來的念頭。兩年來,先生和他的合作者不斷搜集、整理資料,尤其是將他們記憶中的信息化成文字,以隨筆的形式形成一篇篇短小精悍,融知識性、史料性、可讀性為一體的篇章,看似邊走邊看,實則是在為後人記述和梳理銀川乃至寧夏的文化和曆史,重拾銀川城古有的傳說和曾經的輝煌。銀川境內及周圍的山川、湖泊、良田、河流、城牆、街道、寺觀、古塔、村莊、橋梁、府第以及這裏的風俗人情、飲食習慣、街道名稱、百年老店、名勝古跡、曆史傳說等等,書中均有陳涉。從鍾靈毓秀的山川到水草豐茂的湖泊,從引人入勝的古跡到美麗生動的傳說,從古樸淳厚的民俗到繁華喧鬧的街道,勾勒出老銀川的世景圖畫,串起我們對這些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的名字的回憶:西夏、興慶府、承天寺、海寶塔、愛伊河、唐徠渠、高台寺、紅花渠、糠市街、柳樹巷、米糧市、山河灣、蘆席巷、郎家巷、民生街以及百年藥店協力厚、百年餐飲同福居、大光明理發店、寶珍照相館等等。漫步在由文字敘述的世界中,分明讓我看到了千年前的宋夏之間的戰火烽煙、遍布山川的寺廟道觀裏升起的嫋嫋香煙,聞到了最早在《史記》中記載過的羊羔酒的醇香、百年前從敬義泰流出的醬菜、糕餅和從同福居裏漂出的滿漢全席、江淮菜係的香甜、美味,聽到了數十年前新華街香煙、瓜子、豆瓣糖的叫賣聲和羊肉街口行人熙熙攘攘、羊群咩咩的喧鬧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