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遠古神奇水洞溝遺址(1 / 1)

水洞溝是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號稱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曆史見證。

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生存生活的一段曆史,展示了3萬年前古人類的生活畫卷,是迄今為止,中國在黃河流域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遺址,可以與歐洲、非洲的古人類遺址相媲美。它的石器打造方式和非洲古人類的方式非常接近。這種距離遙遠、文化相同的現象,據考古專家鑒定是古人類遠距離遷移造成的。也就是說,古人類在非洲大陸誕生後,向世界各個角落遷徙,這個地方是一個落腳點。與之相關的,就是後來這塊土地上的人所遺留下來的岩畫。

水洞溝自從1920年由比利時傳教士肯特發現,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開始發掘到今天,已經經曆了6次發掘。現在吸引我們眼球的,不光是古人類文化遺址,還有彙集曆代長城軍事防禦的大觀園,包括長城、溝壑、城堡、藏兵洞、烽火台等。因為水洞溝處於鄂爾多斯台地的南邊緣,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雅丹地貌,雄渾的溝壑,奇特的荒穀,聚集了魔鬼城、摩天岩、斷雲穀、怪柳溝、紅山湖等20多處奇絕景觀。遠看地老天荒,近思曠古幽玄,蒼茫而神奇。

這裏的長城,保留最完整的是明長城。長城巨龍往西直插黃河,與黃河巨龍交彙,登高舉目,遠眺四方,北邊是無垠的毛烏素沙漠,南邊是景區和新興的寧東工業園區。

這段長城是沿著秦長城的遺址修建的,過去叫河東牆,也有人叫二道邊。秦始皇在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回河套大片地區,沿黃河築城池44座。兵溝這裏的渾懷障就是蒙恬所築。後來秦始皇下令征調民工,從陝西榆林、橫城等地,往渾懷障修築了一道長城。到隋朝時,隋文帝又征調民工15萬人,重修秦長城,東起綏德,南接勃出嶺,西至靈州黃河,延綿700裏。明朝時,為了防止韃靼和瓦剌的侵擾,明朝200多年曆史中,從來沒有停止過修築長城工程。不光是黃河東岸,還有賀蘭山邊上的沿山13墩,從橫城到銀川的長城就修了幾次。橫城到花馬池這段是頭道邊,北邊這段是二道邊。寧夏府通往鹽池、定邊的大路,就從二道邊的長城中間穿過去,叫寧鹽大道。

邊境安寧以後,水洞溝紅山堡成了東西南北商販聚集的一個地方。“商販滿關隧,茶船遍江河”。貿易往來十分活躍,成了明王朝和邊境少數民族商貿往來的黃金商道。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就曾從花馬池沿寧鹽大道過黃河來到了寧夏府。明長城二道邊,又被稱為紫塞。有詩句為證:“天從紫塞飛霞氣,人在高樓望夕陽。”為什麼叫“紫塞”呢?因為這段長城全部是土夯而成,黃土呈現出銅的顏色,澆注打夯時用的也是近處的黃河水。黃河水也呈現出青銅的顏色,因而詩人都把明長城美化成紫塞。

水洞溝長城依山傍水,緊靠大峽穀,防禦體係嚴密獨特,加上藏兵洞是個立體的防守係統,在中國所有的長城防禦工程中獨具特色。水洞溝的藏兵洞是500多年前明朝守軍智慧的結晶。地麵有城堡,地下有地道,旁邊有深溝大壑,臨近有長城、黃河。藏兵洞蜿蜒曲折,隱藏在懸崖峭壁當中,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有洞,左盤右旋,上下兩層,深如迷宮。洞裏麵有糧食儲藏室、水井、灶房、臥室、陷阱、書房、會議室等功能齊全的設施,長3公裏。地下儲藏有糧食,不怕火攻,不怕水淹,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旦上麵的紅山堡城堡被攻破,士兵可以轉入地下,一來防守,二來可以繞到幾公裏以外出城,出奇兵襲擊。

從藏兵洞出來,到了地麵,就進入了紅山堡城池。紅山堡呈四方形,每邊長300多米,牆高10米,外麵有甕城。東山這裏土質為紅膠泥,修築這座城池時,出於堅固考慮,就全部用紅膠泥夯起來。夕陽西下,山巒紅色,老百姓就把這邊的東山叫紅山,這座城叫紅山堡,也有叫橫山堡的,是因為寧夏方言把橫念“紅”。

設置紅山堡的主要意圖,一是加強長城邊防的防衛能力,二是防秋。每年秋天莊稼成熟時,北方遊牧民族就開始調集人馬進入中原地區,開始搶劫糧食、人口。紅山堡內救百姓,保護商人;外拒敵人,還是連通寧夏府和陝西的一條軍事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