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服裝的「出現」與「消失」(1 / 3)

中國服飾產生的確切年代已不可考。從幽遠年代而來的服飾,在歲月的行進中不斷地變化著形象,在追求象征意蘊與實用價值的過程中傳承與流變。社會的變遷與動蕩,使人們的審美觀念不斷發生變化,“追求”時尚與“拋棄”過往成為相互交替的主題,某些服飾也因之被“舍棄”在曆史的塵埃中,被時光深深地埋藏起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由新而舊,由舊而古……盡管如此,正如明末清初葉夢珠在《閱世編》中所言:“一代之興,必有一代冠服之製,其時尚隨時變更,不無小有異同,要不過與世遷流,以新一時耳目,其大端人體終莫敢易也。”所以,求其源、述其流、觀其變、論其失,在渾然一體的中華傳統服飾中探求流變,將已然消失的服飾重新拉回到曆史的脈絡中來,在褒衣博帶、行雲流水的延續之中尋找逝去的美麗與莊嚴也就具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有案可稽關於服飾的曆史記錄最早可追溯到黃帝軒轅,《易·係辭》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古代人們的食物主要取自於植物、野獸等,防寒護身也隻能是利用樹葉、獸皮等大自然賜予的東西。《禮記·禮運》有言曰:“昔者先王未有宮室,未有絲麻,衣其羽皮。後世有聖,治其麻絲,以為布帛。”《韓非子·五蠹》也說:“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由此可以看出,上古時期的人類因受生產力的製約,服裝隻是圍係於下腹部的毛皮,以備禦寒、遮羞、裝飾之用。盡管如此,原始服裝的出現,揭開了服飾史的序幕。

在史前史和上古史的研究中,學界一般將人類服飾的源起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裸態生活階段

地球史上的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時期哺乳類中已高度進化的靈長類逐漸分化出了最早的人類——猿人。按時間先後,猿人可分為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亦稱直立人)。這一時期距今約300萬年至400萬年。在這期間,地球上經過了三次冰河時代,猿人與其他哺乳類動物一起,依靠自身的皮毛和熱血度過了生存危機,裸態生活了200多萬年。這個階段皮毛所起的作用是如此顯著,使得我們不能不把皮毛的裸態視作服飾發展史中不可分割的一段。

二是原始衣物階段

這一階段又可分為草裙階段和獸皮階段兩個時期。

草裙階段 草裙階段在人類曆史上所處的年限,大約相當於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草裙是采集經濟的產物。在人類的童年,由於工具落後,依靠狩獵獲得食物的機會非常小,人類的生存完全依靠對植物的采集、儲藏和加工使用。在采擷植物的過程中,人的直立不僅解放前肢為雙手,同時也暴露出身體上的比較脆弱敏感的部位,於是用草葉和樹枝捆紮在腰間作為裙子是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有關這一時期服飾的文字記載很多,但實物由於不易保存而鮮為後人所見。

獸皮階段 隨著人類自身的成長,狩獵較之人類早期變得容易起來,並漸漸成為人類日常工作的重心。人類出於仿生的好奇,常將獵獲的獸皮披在身上;隨著大動物的獵獲,大型動物的骨頭被磨成了骨針,鋒利而薄的骨片被用來剝割動物的皮與肉。人類最初的縫紉誕生了,獸皮裝也就此出現。

遠古時代的實證資料雖然極其有限,但可以推斷大約在40萬年至5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開始裝扮自身,而距今4萬年至1.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衣物已經比較發達。

三是纖維織物階段

從世界各地的文明發展看,新石器時代已開始出現並使用纖維,從此揭開了人類纖維衣料的曆史,也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服飾發展曆程。

織物裝時代的出現,在各地由於生產力水平的差異而不同。1854年,在瑞士湖底發現了距今約1萬年的亞麻殘片,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亞麻織物。在南土耳其發現的8000年前的毛織物殘片,織物的經緯密度與今天的粗紡毛織物密度相同,說明當時紡織技術已很發達。在我國,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遺址中,出土了許多與服飾相關的紡輪、骨針、骨笄、紡墜等實物,還有不少紡織物殘留痕跡。動物纖維中蠶絲的利用是以我國為首位,至少在4700年前我國就有了質量上乘的絲織物。

一些曆史文獻中記載有許多關於服飾的傳說,這些美麗的傳說雖不能作為服飾史研究的有力依據,但可以作為參照,幫助我們對研究成果作出判斷。關於紡織技術的發明,有神農氏“身自耕,妻親織”(《淮南子·齊俗》)的傳說;也有黃帝時期元紀嫘祖西陵氏養蠶、製繭、織帛的故事;還有《古今圖書集成》、《禮儀典》中關於“伏羲氏化蠶絲為穗帛”的記載。關於蠶絲紡織的來曆有諸多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太平廣記》中所記“蠶神”的故事:帝高辛時,蜀地無官長,人們群聚而居。因無所統攝,地方社會治安很差。有一個女子,她的父親被強人掠去,一年多未歸。此女非常思念父親,於是她的母親便以女子的終身所托作為獎勵,希望有人能將女兒的父親救回。周圍的人聽後都表示無能為力,而園中的一匹馬在得知此事後掙斷羈絆絕塵而去。不幾天,女子的父親騎著此馬歸來。女子的母親欣喜之餘,遂將她如何拿女兒作為懸賞的經過講述了一遍。女子的父親聽後大怒,認為天地之間豈有人嫁畜生的道理,於是將馬射死,並將其皮暴曬於庭院之中。一日,女子從馬皮旁經過,馬皮突然從地上翻卷而起,將女子裹起飛走。過了幾天,人們便在桑樹上發現了被裹在馬皮裏的女子,她已化為蠶,因感念父母的恩德,吐績為絲。人們為了紀念她,建立了蠶神廟。這個傳說在《搜神記》、《山海經》、《荀子》中都有記載,有些地方稱蠶為“蠶馬”,其意也在於此。

關於蠶神的這一傳說,說明纖維織物出現在從父係氏族階段向國家過渡的時期。該傳說中關於義、孝、重諾誠信的精神,無意間透露出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精髓與服飾的關係,服飾從一開始就被附加了濃濃的人文精神。

從目前考古發掘材料來看,衣物原料發明的時間很早,例如在裴李崗文化遺址中就曾發現陶器上有大量繩紋印痕,證明當時人們已經會紡線(或者稱撚線)了。裴李崗遺址、莪溝遺址、舞陽賈湖遺址等考古發掘中還出土了陶紡輪。其後的仰韶文化時期,陶紡輪、石紡輪更加普遍,例如在西安半坡和華縣泉護村就曾發現過陶器底端的麻布紋印痕。

關於衣服的發明,文獻中有“伯餘之初作衣也,絞麻索縷,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淮南子·汜論訓》)的記載。盡管黃帝尚處在仰韶文化晚期,從紡織技術角度來看,尚且不能真正形成後世的“章服衣裳”,但至少表明,這一時期大概已經出現了“分貴賤”的服製。正如王逸《機賦說》中所言:“古者衣皮即服裝也,衣裳未辨。羲、炎以來,裳衣已分,至黃帝而袞冕。”這段記述大致描繪了衣服形成的過程:上古時代人們所圍披的皮毛就是衣服,從伏羲氏和神農氏起,衣、裳開始分開,到黃帝時期禮服出現,衣服才正式開始形成。

依據史料,現代學者往往從功能角度在理論上探討衣服最初產生的原因,這些學說又因立意角度的不同而各具其義。

防護說 在人從森林古猿向新人進化的過程中,隨著體力勞動的減少和腦力勞動的增加,體毛逐漸退化,減弱了身體對大自然的各種威脅性環境的抵抗能力,人類便創造發明了衣服來代替業已退化的體毛。在這種說法的基礎上,有一種觀點還認為,一般的氣候條件並不能威脅原始人的生存,而是突然出現的極度寒冷促使人類穿上服裝。《釋名·釋衣服》稱:“衣,依也,人所以避寒暑也。”衣服就是人類用來防避嚴寒的。美國服裝史論專家瑪裏琳·霍恩也認為:“最早的衣物也許是從抵禦嚴寒的需要中發展而來的。”這種推想是合乎邏輯的。因為原始居民麵臨著生產力低下、生存環境惡劣等一係列情況,在戰勝自然的能力相對較弱的情況下,適應自然的本能就顯得突出一些。如10萬至5萬年前,為抵禦第四紀冰河期的寒冷,尼安德特人開始使用皮毛衣物護體。

遮羞說 遮羞說是廣泛流傳於基督教世界的一種關於服飾起源的說法。這種說法源自於《聖經》。據《聖經》記載,偷吃了智慧果的亞當和夏娃忽然覺悟到自己赤身露體,因此,他們用無花果樹的葉子編成裙子來遮蓋身體。這種起源論與今天的大眾文化相吻合,所以這種說法即使在非基督教世界中也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對裸體的羞恥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幼童從裸體運動中獲得的快感比羞恥感更原始,且對於人類應該遮蓋哪個部位、以何種方式遮蓋,在不同的種族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認可。諸如穆斯林婦女按傳統要求必須全身遮蓋,僅露雙眼;但土耳其婦女可以露腹,不過必須遮麵;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人的禮儀盛典上,一名有身份的女人可以裸露上身,但必須用紅色顏料抹塗麵部。由此可見,羞恥感不是服飾產生的原因,而是服飾產生後的一種結果。

炫耀說 炫耀說是德國人類學家施賴貝爾博士在《羞恥心的文化史》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人類羞恥心的誕生最初源於一種炫耀的表現。妓女用裝飾來掩蓋身體的敏感部位,隨後眾人群起仿效,故而“服裝最初隻是一個象征性的東西,穿著者試圖通過它引起人們的讚譽”(英國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語)。滿足顯示自己的願望,不僅導致了羞恥心的產生,也促進了服飾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