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曆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曆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指出,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要求更加緊迫。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
禮儀作為人類文化的結晶,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是人們進行交往的行為規範,宛如步入社會的“通行證”、溝通人際關係的“立交橋”。我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相傳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製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進一步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製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曆代王朝製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和曆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內容越來越豐富,涉及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泛,從個人到家庭,從社會到國家,從生產到生活,從言論到行為,無不為禮儀文化所包容、所調整。在現代社會中,禮儀已成為人們言行舉止的基本規範,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甘州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進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驛鎮,是中原通往西亞、東歐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要衝。這裏物產豐富、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民風淳樸、人傑地靈,是一座曆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商賈重鎮、文化名城”。張掖市第三次黨代會報告指出,“一山一水一古城,宜居宜遊金張掖”,是張掖本質屬性的反映,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保護曆史文化名城、打造靚麗城市名片、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必須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鼓舞全市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身在文明城,須做文明人;建設文明城,須育文明人。當前,在張掖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這座擁有千年文明的古城煥發出了新的青春活力,在傳承曆史文明的同時,正致力於建設現代文明,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追崇文明的社會新風尚逐步形成,城市文明形象不斷提升。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進步,文明的理念不斷深化,文明的內涵不斷豐富,建文明城、育文明人的工作更加任重而道遠。
作為現代文明人,理當言文明之語、行禮儀之舉。由中共甘州區委黨校組織編寫的這本《禮儀常識讀本》正是適應這種社會需求,是為豐富黨員幹部和社會人才教育培訓內容所作的一項有益嚐試。該書以嚴謹務實的態度,用質樸平實的語言,總結歸納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和最為常用的禮儀知識和規範,圖文並茂,內容豐富,既有禮儀常規,又有典型案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是市民工作、生活必備的禮儀指南,也是市民教育工作中不可多得的教材與範本。知書而後達禮,知禮而後作。這本書的出版,對於倡導文明新風、培育文明市民,引導廣大市民學禮儀、講文明、懂道德,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希望廣大市民通過學習《禮儀常識讀本》,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自覺遵守社會規範,爭當張掖文明使者,努力為建設環境優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和諧的宜居宜遊金張掖作出新的貢獻。
張健
2012年2月
(作者係中共張掖市委常委、中共張掖市甘州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