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各有其妙的名家扇麵書法(1 / 3)

許多書法家在扇麵這個特定的空間範圍內揮毫潑墨,精思巧構,展示技法,筆隨意轉,化有限為無限,創造出了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實現了小中見大的藝術構想。

趙佶,即宋徽宗,是北宋第八位皇帝。趙佶擅長書畫,書法取唐代書法家薛稷、黃山穀而獨成一格,他自創“瘦金體”,草書源出唐代草書名家懷素而飄逸灑脫,有天縱之妙。

趙佶的團扇書法是其草書的經典作品之一,這幅著名的作品內容是:“掠水燕翎寒自轉,墮泥花片濕相重。”左下角是宋徽宗獨特的“天下一人”的落款。

此作用筆鋒穎畢見而不覺其銳,清爽明潔,一氣嗬成。字與字之間呼應得體而氣韻生動。行筆粗細縈繞,變化頗大,行筆之中時作騁筆,運筆之婉轉,上下縈繞之輕盈,極有韻味,節奏感極強。

整幅作品筆墨轉換自如,由於“掠”、“翎”、“墮”、“濕”等字用墨較濃,而“燕”、“轉”、“片”及落款等用墨較淡,這樣巧妙地構成了上實而下虛的格局,使之與所書內容相配,相得益彰,而自然成趣。

通篇揮灑自如,一氣嗬成,線條爽捷而富有節奏,字形舒展而頗具姿態,給人一種痛快淋漓之感。品讀優雅的詩句內容,再欣賞其瀟灑的書法用筆,一定會對這件扇麵書法作品,有一個縱深的、立體化的藝術感受。

吳寬,蘇州人,是明代知名的詩人和書法家。他書法學宋代大詞人、書法家蘇東坡,用筆結體譎異奇特。

吳寬的《西溪舟行詩扇麵》書於灑金折扇上,在章法排列上采用了長短格式,文字基本上以七四式組合,全篇以行書為主,間夾草書,字與字雖各自獨立,卻筆勢貫通,氣機流暢,其間偶有筆畫牽絲映連,使整體作品在端嚴的氛圍中透出了一點活潑的生機。

吳寬的《行楷書扇麵》,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扇麵書錄吳寬

園門新設不曾關,天意能供半日閑。凍雨一番驚屋漏,晴虹千丈比橋灣。墨翻荷葉詩人句,紅綻榴花醉客頑。賴有冷泉娛晚酌,籬根流出聲潺潺。

園居遣興一首 吳寬

王鏊,字濟之,別號守溪,學者稱震澤先生,明代文學家、書法家,江蘇蘇州人。王鏊的書法清勁,筆意有晉唐的風格。

王鏊作有《鹿鳴宴詩扇》,此詩扇充分體現了作者對草書嫻熟的駕馭能力,筆致遒婉爽捷,筆勢擒縱自如,遲澀、提飛、映帶、照應純出自然。盡管扇麵的空間極其有限,但作者通過章法的長短組合,密中見疏,仍然營造了一種奔騰恣肆的大氣象。詩曰:

京城人馬簇如煙,秋榜何人看獨先。折桂也應懷此日,插花那複似當年。網羅麟鳳東南盡,座應奎星上下聯。記得畫堂東畔席,和家衣缽定須傳。

作為吳門文化的奠基者和領袖,王鏊與吳寬一樣,在遊於仕宦、躋身台閣的同時,大力倡導古文,提攜鄉邦後進,如祝允明、文徵明等,而不遺餘力,因此在吳中都享有極高的威望。

王鏊和吳寬二人還曾合作《行楷合璧》扇麵七言詩,二人經常一起聯吟作文,觀賞字畫,作跋題辭,他們之間有著深厚的交誼。王鏊晚年由京城乞歸鄉裏,閑居蘇州16年,成為蘇州文人雅集的核心人物。兩人的詩文書法對吳門文化產生了影響很大。王鏊在為《匏翁家藏集》所作序言中是這樣評論的:

吳文定為文,不事雕琢,體裁具存,外若簡淡,而意味雋永。紓徐則有歐之態,老成則有韓之格。為詩用事,渾然天成,不見痕跡;沉著高壯,一洗近世纖新之習。作書,姿潤中時出奇倔,雖規模似蘇,而多所自得者。

而王鏊是八股文製作的一位大家,在他的影響下,文體自弘治、正德間為之一變。他去世後,唐寅在其墓前手書的“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的牌坊,可見他在鄉後賢心中的崇高地位。

二人合作的《行楷合璧扇麵》,由吳寬和王鏊分別書寫了他們的自作詩,無上款,可能是他們平日雅集時所作。雖然是一件小小的扇麵,但卻向人們展示了當年吳門藝苑盟主的生活片段。扇麵題曰:

昨日離江夏,今朝向洛中。山川風色異,形勝古今同。紫塞千重起,黃河九派通。送君天外去,目斷北飛鴻。

送友人小上 王鏊

池上積雨餘,惟聞芳草氣。我亦愛韋郎,賦詩工五字。新蟬為誰鳴,老鶴作人跪。吏隱真自兼,翛然亦高致。

雨後作 吳寬

祝允明,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有6指,自號“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江蘇蘇州人,他家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讚譽,他的書法師從晉、唐及宋人。

祝允明的草書意多於法,縱情奔放,氣勢開張,酣暢淋漓,而其章法布局打破了縱橫有列的格局,於參差錯落,開合鎖結,過接映帶,揖讓環抱中流露出一種強烈而震撼人心的韻律和節奏,其放逸不是不要規矩,而是一種超越於法度之外的過人膽識。

祝允明作有草書扇麵:

結宇依青嶂,開軒對翠疇。樹交花兩色,溪合水重流。竹徑春來掃,蘭尊夜不收。逍遙自適意,鼓腹醉中笴。

枝山

豐坊,擅長書畫,工於執筆,尤擅長草書。他和祝允明合作完成了一詩扇。此扇麵前大半部由祝允明用草書書就,後小半部由豐坊用隸書書就,兩種書體、兩種風格所形成的動與靜、工與寫、飄逸與沉著的對比反差,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藝術視覺效果、獨特的布局,別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