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萬國衣冠朝娥眉(9)(1 / 2)

慈禧對漢臣的倚重,首推曾國藩和李鴻章。重用曾國藩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才有喘息的機會和外國列強打交道。而當時與列強周旋的清廷人物首推李鴻章,李鴻章為收拾八國聯軍之役的殘局和列強周旋時累死,結束逃亡生活在回鑾途中的慈禧太後“為之流涕”,“震悼失次”。慈禧重用的漢人有不少,其中備受器重的典型人物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據《清鑒》記載,此風氣一開“白軍政吏治,黜陟賞罰,無不谘詢。故卒能削平大亂,開一代中興之局”。因而。重用漢人不僅使得很多能人誌士可以效忠清政府,更重要的是,也有效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民族之間的傳統矛盾。

在內政方麵,慈禧是一個在各種政治勢力之間回旋縱橫的政治家,她有個基本的執政底線,即不能威脅其個人的權力。在此基礎上,她一直支持洋務派,但是又經常遭到清流派和頑固派的抵製。為了平衡朝中各派係之間的爭鬥,慈禧也是煞費苦心。中法戰爭期間,清流代表人物張佩綸高論戰事,指手畫腳,對洋務派的軍事外交政策不屑一顧。慈禧乃順勢任命張佩綸為“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借以教訓他的狂妄,最後張佩綸臨陣逃跑。由於慈禧的支持,洋務運動才得以衝破重重阻力向前發展,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1898年,在光緒皇帝的主導下,華夏大地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變法維新——戊戌變法,但最終變法還是在慈禧的幹涉下失敗了,清廷也失去了近代史上最後一個振興的機會。慈禧並不是一開始就反對變法。光緒皇帝在變法開始的時候,曾經頒布一個叫《明定國事詔》的詔書,這是請示過慈禧並且得到慈禧認可的。慈禧表現得相當激進,還送了六個字給光緒“今宜專講西學”。慈禧是讚成變法的,主張學西方的先進技術。

當時維新派和頑固派有一場關於要不要廢除八股文的爭論,雙方各執一詞爭論得很激烈,最後慈禧一語定乾坤:八股文應該廢!於是才有了維新變法中廢八股文的內容。慈禧對教育和人才也是非常重視的,她在洋務運動的時候就力主創辦天文算學館,在戊戌變法時同意創辦京師大學堂,即使變法失敗後唯一保留的還是這所學校。1904年京師大學堂選派首批47名學生出國留學,這是中國高校派遣留學生的開始,中國近代很多知識分子就是從這裏走向世界的。

但是慈禧的變法有一條不能夠超越的底線,就是不能夠損害慈禧本人的權力,不能夠損害滿洲貴族的利益,步子不能走得太快,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能夠涉及政治體製方麵的改革。而維新派在短短一百天左右的時間裏就頒布了一百多條詔令,想把日本明治維新二十年走過的路一夕走完,改革的步子太大太過急進,這必然與慈禧本人的權力、滿洲貴族的利益發生衝突。康有為等人還想繞過慈禧進行變法,依靠變法成功的力量將慈禧的權力全部奪走,實行光緒帝真正意義上的親政。這已經激怒了嗜權如命的慈禧,於是她開始對變法進行鎮壓,將光緒帝軟禁在瀛台,把譚嗣同等六君子殺害。新興的勢力與保守的勢力由對立而火拚,最後是維新變法灰飛煙滅,慈禧太後第三度垂簾聽政,而且這次與前兩次不同,前兩次都還有一個小皇帝坐在朝堂上,她是隔著簾兒在旁遙控,這次是把光緒抓起來,自己坐到朝堂上處理政事,因而這次又叫“臨朝聽政”,或者“親政”。

光緒帝被軟禁後再難以有所作為,慈禧吸取教訓牢牢將權力抓在自己手裏,窮其一生再也沒有進行任何形式的變法改革,大清國就此完全失去了希望。

1900年,義和團起事,仇殺外人,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奧八國共組聯軍攻陷北京。慈禧沒有固守京師抵抗外強入侵,而是帶著光緒帝逃亡西安,逃出北京時慈禧秘密處死光緒的愛妃——支持戊戌變法的珍妃。1901年,清政府在北京與各國簽訂《辛醜條約》,在十二條款項中以賠款一項為最重,數目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是不平等條約中最苛刻的。至此,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