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乃自然之物,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美好饋贈。作為“玉石之國”的子民,我們對玉石的喜愛和敬重,對玉石的濃厚情感,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比擬的。人們常說“亂世藏金,盛世藏玉”,和諧社會,玉石自然備受青睞。“中國四大名石”在國內外擁有巨大的市場,其地位和名聲如日中天,身價也“與時俱進”,人們對它們的認識不斷豐富,愛好日益濃烈,名石與世人的生活聯係日益親密。
收藏石頭是祖國文化的一部分,它把雄奇的大自然風貌與精美的石品意趣融為一體,既能賞心悅目、陶冶情操,又有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石頭收藏是祖國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
近些年來,人們過分看中石頭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其自身的局限性。畢竟石頭是不可再生資源,這些珍貴的石材窮盡屬於自然規律,也是早晚的事。所以人們應該保護自然,有節製地開采這些寶貴資源。就在前不久,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公布了這樣一個壞消息:“最新的《全國工藝美術行業普查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大多數傳統工藝美術原材料資源都瀕臨枯竭。‘四大名石’中的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的儲量均已告急。”以巴林石為例,巴林石自1973年建礦開采以來,身價已由1985年的每噸1200元,飆升至眼下的每噸2500萬元,由於日漸稀少,這個價格還在上漲。按現已探明的儲量測算,最多隻能再開采50年。巴林石是四大名石中開采最晚的,它的情況尚且如此,可以推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的價格也是在一路走高。據調查,青田石製成的印章,普通品在近幾年漲了五倍,精品足足漲了二十倍;而壽山石中的田黃石,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每50克售價1000元,2000年漲到5萬元,現在則是25萬元至50萬元。
價格的持續飆升,更加促進了采石者的瘋狂開采,導致資源更加匱乏,為了改變這種局麵,國家已經采取措施逐步實現對四大名石有節製地開采。例如,壽山地方政府已經把壽山石的開采嚴格管製起來,福州市國土資源部的地質勘探隊,已經開始對整個壽山礦脈進行全麵勘探。勘探一直持續至今,在此之前,任何個人或組織均不能上山采石。與此同時,巴林石的開采也被國家規定限製,每年隻限開采10噸原石,而且時間限製在5到8月份。但是目前,青田石、昌化石的命運,仍在無節製、無規範的開采中飄搖不定。
的確,就目前來看,限製開采確實是當務之急,可是,像壽山石、巴林石的根是保住了,對於工藝美術行業來說,某種材料源的斷絕,則幾乎是致命的。沿襲了千年的雕刻工藝,雖然可以更換新材料,但也難免陷入尷尬境地。拿壽山石來說,壽山石沒了,技藝人員可能改為雕刻長白石,但是長白石與壽山石在石質、文化概念、藝術價值上大有不同,雕刻的手法也不同。從某種程度上說,到了那一天,與“壽山石”直接關聯的雕刻技法,實際上也將不存於世。就像象牙和牛骨,雖然都屬於骨質,但是在雕刻技藝上還是不同的。象牙有韌性,它的纖維長;牛骨沒有纖維,裏麵是蜂窩狀的,很脆,容易斷。如果同樣雕刻一條飄帶,用象牙就能雕出飄逸的感覺,但用牛骨就可能碎掉,難以實現。資源的保護是必需的,而技藝的傳承也是不能忽略的。
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使我們的後代能夠看到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國家工藝美術協會建議在未來的開采中,國家隻授權一家正規單位進行開采,開采出的石料,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散落到大大小小的工藝品作坊或工廠裏進行加工,也不能再製作成普通的小掛件或旅遊紀念品,進入市場銷售。有關部門應該把這些寶貴的資源,交到各地工藝美術協會推薦的、比較有水平的工藝品大師或工藝團體手中,讓他們雕刻出可以傳世的佳作,並放進國家級的博物館陳列與收藏。這種做法,一方麵可以斷絕與濫采直接掛鉤的利益驅動,使珍貴石材逐漸退出商品市場的暴利炒作;另一方麵也可以真正實現這些藝術品的藝術價值,讓這些傳統的雕刻技藝可以流傳下去。
人們常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在四大名石的資源日益匱乏的今天,這或許可以稱為最科學的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