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元宵節的文化意義(1 / 1)

從最初的宗教祭祀活動,發展成為全民歡慶團圓的傳統文化佳節,元宵節承載了深厚的文化意義。

除了注重“闔家團聚”,元宵節同其他傳統節日相比更強調“普天同慶”。元宵節被人們視為春節最後的高潮,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要真正進入新一年的生產生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這也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國民間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

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最初的習俗源於人們驅邪禳災和求子的需要,因此隋以後逐漸興起的元宵習俗也無不基於這兩個目的。走百病、照田蠶、送毒蠱等傳統節俗都是為了驅邪禳災;還有一些活動顯然出於求子的目的,如吊燈、摸釘、走百橋、擲喜童等,這些最初的節俗體現了人們的原始精神需求。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元宵節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唐宋時期打破傳統封建禮教的節日全民狂歡,賞明月、鬧花燈,歡慶節日的同時,特有的節日文化從方方麵麵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千百年來,元宵節不僅盛行於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每到元宵節期間,人們都會走出家門,湧上街頭,除了鬧花燈、猜燈謎外,還有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其中,有很多風俗和活動都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同慶佳節,讓廣大群眾參與其中,共同享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給我們留下的審美記憶。

現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經曆多年歐風美雨的衝刷,中國傳統節日受到很大衝擊,元宵節也不例外。今天人們歡慶元宵節的方式已與古時有所區別,但作為歡慶團圓的傳統佳節,元宵節在今天依然為人們所重視,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遠在異地他鄉的人們都企盼著回家過節,與家人一同體味團圓、和美的節日氣氛。可以說元宵節的意義已經不僅僅是節日本身,更寄托了人們對家的思念和對團圓的期盼。

其實,元宵節不是一個孤立的節日,它是春節的一部分。春節從除夕關門守歲開始,到元宵節,是一個人們不斷擴大活動範圍、人際關係不斷得到擴大的過程。初一給家長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後逐步擴大拜年範圍到一般親戚朋友。在這個時段,人們的活動範圍局限在熟人之間。初五是破五,農活可以開始幹,商店可以開門了。這個時段,社會開始正常運作。到了正月十五,全體社會成員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節日活動中。所以,元宵節具有確認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彼此不認識的)相互關係的意義。

元宵節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社會的“狂歡節”,連平時被限製在家的古代婦女也可以自由出門遊玩了。當然,個別禮法之士反對這個習俗,比如宋代的司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好準備出門賞燈。司馬光問:“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遊人。”司馬光說:“某(我)是鬼耶!”這就太不講理了,總不能隻讓夫人終年隻看他一個人一張臉吧?好在社會不買這些禮法之士的賬,大多數婦女照樣遊樂。元宵節允許民眾自由娛樂,這是古代社會針對過分嚴格的禮法製度而設計的一個發泄渠道。一些年輕人趁機會見意中人。正如辛棄疾所說:“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眾娛樂,但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古代人祭祀太一神,因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類命運。祭祀他,可以獲得豐收和平安。而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蠶事豐收。

元宵節也是一個求子的節日。元宵張燈最初是出於客觀需要,晚上活動必須照明。後來張燈又是為了遊玩欣賞。可是,它還具有更深一層的意義:祈求生育。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偷燈盞》解釋當時人在元宵節偷燈的原因時說:“一雲,偷燈者,生男子之兆。”這裏“燈”諧音“丁”,就是男丁。這樣一來,偷燈就象征著生育兒子。根據同樣的道理,觀燈也具有求子的涵義。於是,古代婦女出門觀燈有了這個理由,就名正言順了。一直到民國時代,各地多有送燈給那些無子家庭的習俗,祝願他們添子孫。清代有摸城門門釘的活動。釘,也諧音“丁”。人們希望通過摸門釘而祈求生育兒子。有些地區的人們還賦予湯圓以象征意義。清代成都有元宵夜偷取供在神龕上的湯圓以求得子的習俗。清代湖北安陸一帶百姓互相贈送元宵,其中有大如鵝蛋的元宵,婦女觀察煮這種元宵的火候來占卜生育。

當然,在人口壓力巨大的今天,元宵節求子活動已經很少看到。現代人又賦予元宵以新的解釋,那就是甜甜蜜蜜,團團圓圓,象征一家團圓,幸福美滿。元宵節因此獲得了新的文化意義。如今的元宵節,作為中華傳統節日,承載了古往今來的中華傳統底蘊,元宵節所承載的文化更是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寶。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表征之一,元宵節已深深地植根於民眾的靈魂深處,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