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世界宗教(1 / 3)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約公元前565~前485年),原為釋迦族王子喬達摩。喬達摩從小生長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在29歲的時候,開始變得莫名其妙地煩躁和苦惱起來。一天,他和車夫外出閑遊,途中所發生的三件事情改變了他的一生。

第一件事,他們遇見了一位極其衰弱的老人,駝著背,腳穿破鞋,一副貧困相。車夫說:這就是生活之路。

第二件事,喬達摩看見了一位身患重病的人,疼痛使病人臉色慘黃,痛苦萬分,車夫重複說:這就是生活之路。

第三件事,他們看見路旁躺著一具屍體,屍體已經腐爛,沒有了雙眼,樣子恐怖。車夫又重複著同樣的話。

貧困、疾病和死亡一下子湧上了喬達摩的心,他感到種姓製度的不公平在撕裂著他的心,後來他又看到了一個雲遊的苦行僧,忽然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要去尋找某種深奧的真理。

一天夜裏,喬達摩從精神極度痛苦中醒來,他忽然感到有種神秘的力量在驅使著他,於是他告別了熟睡中的妻子兒女,連夜駕車出走了。清晨,車在河邊停住,喬達摩割下長發,卸去一切裝飾,換上一件襤褸衣服,朝群山深處走去,他來到一個深山溝,和一群術士擁擠在山洞裏,每天絕食、苦行。一天,正當他沉思苦想時,虛弱的身子一下跌倒在地,不省人事。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他慢慢地蘇醒過來。忽然,他感到眼睛一亮,他徹悟到了一切!他所苦苦尋求的真理在他心中升騰起來,於是,佛教便產生了。

◎佛教的基本教義——四諦說

四諦說是佛教的最基本教義。“諦”即真理,“四諦”包括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說人生皆苦。集諦,說人生多苦的原因,認為根源在於“欲念”。滅諦,說要消滅苦,必須滅掉欲念,消除輪回,達到超脫人世諸苦的涅槃境界。道諦,說達到涅槃的道理和方法。

◎菩薩

“菩薩”這一名稱出自印度梵文Bodhisattva,音譯是“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道心眾生”。“菩薩”在佛教中是僅次於佛一等的。據說釋迦牟尼未成佛時,就曾以菩薩為稱號。

菩薩的形象與裝束,唐代開始基本定型。麵為圓臉盤的女相,眉毛長而彎。戴寶冠,高髻或垂鬟髻,多出來的長發垂在肩上。上身赤裸或斜披天衣,戴項飾、瓔珞、臂釧,腰束的體錦裙或羅裙,兩足半圓。這就是漢化了的菩薩。

◎十八羅漢

羅漢是佛教名詞,是梵語Arhat(阿羅漢)的簡稱。佛教故事說:釋迦牟尼臨終時對身邊的四個高足說:我走後,你們就留在塵世間普度眾生吧,這就是四大羅漢。四個羅漢力單勢薄,就又在東西南北四方各增加四個羅漢,這樣就出現了十六羅漢的說法。

佛教傳到中國後,羅漢的故事不斷演繹,獅子國(今斯裏蘭卡)的高僧慶友和我國的玄奘法師也被加入到羅漢行列,羅漢擴充為十八個。到了清代,乾隆皇帝與章嘉活佛認為慶友和玄奘不應身居十八羅漢之內,於是替換成降龍羅漢和伏虎羅漢。

◎五百羅漢

關於五百羅漢的故事,佛經中說法不一,唐代高僧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中是這樣記載的:摩揭陀國有1000個佛僧,其中500個是凡夫僧,500個是羅漢僧。其中一個僧經常做一些違背教義的事,惹得國王想把1000個佛僧全部淹死。這時500羅漢僧現出本相,騰雲駕霧而去,在山穀裏隱居起來。

國王發現500羅漢僧離去後,親自去道歉並請他們回去。但羅漢僧們不願再回去,失望的國王便在國都內建起一座寺廟,塑造了五百尊羅漢像,每日供奉。這樣,“五百羅漢像”就流傳下來,也傳到了我國。

◎和尚

佛教的人生處世哲學是主張一切調和,反對鬥爭。而這“和”是進行修行的佛教徒所崇尚和遵循的。以“和”為“尚”,這是把佛教的出家弟子稱為“和尚”的由來。

◎如來佛

“如來”一詞是由梵語譯出,是“佛陀”的異名,佛經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如實而來”。如釋迦牟尼佛,可以稱釋迦牟尼如來,也可稱釋迦牟尼如來佛。

◎觀音

據佛經記載:觀音本是西方的一個小國的太子,名“不眴”,他成佛後,成為“西方三聖”之一。據說,眾生在遇難時隻要誦念他的佛名,他就會“即時觀聽其聲音,前往拯救”,釋迦牟尼於是給他取名觀世音。唐朝時,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才把“世”字去掉,稱“觀音”。

◎千手觀音

傳說千手觀音是灶王爺的三女兒,一次灶王爺身患重病,名醫說必須用女人的玉臂作藥引,才能治好病。灶王爺的三女兒聽說後,毫不猶豫地犧牲了自己的身體去救父親。灶王爺在女兒的幫助下,身體痊愈了。灶王爺望著失去雙臂的三女兒,又得了心病,內心非常痛苦。於是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後很受感動,說:“這樣善良的好孩子,怎麼能讓她受苦呢,她失去了兩隻手臂,我要還她千隻手,就叫她千手觀音吧!”

◎基督教的產生

基督教,因為其傳播範圍最廣,信仰人數也最多,所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雖然它是西方占統治地位的宗教,但它的產生地卻在東方。

公元前63年,羅馬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區,當時該地區的主要居民是猶太人。羅馬人到來後,對猶太人實行屠殺和掠奪政策,猶太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對現實的絕望和痛苦,使他們轉而寄托某位救苦救難的救世主出現,以拯救他們脫離苦海。在這種背景下,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地區出現了傳道者,說上帝將派救世主(希伯來語為彌塞亞,希臘語為基督)前來拯救人類,後來耶穌基督不幸被羅馬人抓住,並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複活升天,不過,耶穌將再次回到人間拯救人類,建立千年王國。該故事流傳甚廣,信奉之人也日益增多,逐漸形成了早期的基督教。基督教的許多教義、教規都是在猶太教的基礎上產生的。基督教的《聖經》包含了從猶太教繼承下來的《舊約全書》和基督教《新約全書》。基督教認為宇宙萬物是上帝創造的,人也是上帝用泥土捏成的;上帝要在世界末日實行大審判,惡人將受到惡報,好人的靈魂將升入天堂。基督教還規定,人不分種族,隻要相信耶穌基督,遵守教規就可以成為教徒。教徒要去教堂做禮拜,佩戴十字章,讀《聖經》。早期的基督教因為是在反抗羅馬人的統治下產生的,因而被羅馬人視為異端邪說,並大加迫害,直到公元4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才下令取消禁令,正式規定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後來,基督教發生分裂,出現了天主教(羅馬公教)和東正教。文藝複興時期又出現了許多改革的基督教派,如英國的新教、德國的路德教、瑞士的加爾文教等,從而使得單一的基督教變得五花八門,但不管如何變,它們都信仰上帝,拜讀《聖經》,崇拜聖母瑪麗亞。

◎《聖經》

與其他宗教一樣,基督教也有一部經典——《聖經》。“聖經”這個詞在古希臘文中原意為“書”。但是,基督教的信徒們卻一再宣揚,《聖經》是上帝向人們所作的啟示,是一部神聖的書,是“絕對的真理”。

根據研究,實際上《聖經》是不同時代的40多位作者撰寫後彙編而成的一部作品集。它分為《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兩部分。《舊約全書》形成的年代大約從公元前2~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是用古希伯來文寫成的。《新約全書》大約形成於公元1~2世紀,是用希臘文寫的。整部書的敘事年限共經曆了約一千三百年。

《聖經》作為基督教的經典,對歐洲的社會思想起了長期的統治作用,作為一部包括曆史、律法、文學的百科全書,對歐洲的社會生活、曆史演變、哲學發展和文學藝術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全世界現有宗教徒估計超過25億人,其中基督教信徒達15億多。《聖經》是譯本最多、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最受重視的基督教的經典。

◎教皇

公元4世紀以前,基督教的所有主教都稱作教皇。從5世紀的羅馬主教裏奧一世(440—461)開始,教皇成為羅馬主教的專稱。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基督教隨之也分裂為兩派教會。帝國西部的教會以羅馬主教為中心。就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際,為了防禦“蠻族”的入侵,保衛羅馬城,羅馬主教在混亂中站出來,代表皇帝發號施令。

在格利高裏一世(590—604)任羅馬主教的時代,他領導了抵禦倫巴德人進攻的戰爭,並使倫巴德人皈依了天主教。羅馬主教成了抗禦外敵和傳播天主教的首領。於是所有教區都承認羅馬主教的絕對權力,承認他是唯一的教皇。在實際成為領袖的同時,羅馬主教還從《聖經》中找到了根據。《聖經》中說,基督把教義傳給他的十二個門徒,其中之一聖彼得就是羅馬教會的創始人。基督還把天國的鑰匙交給了他,因此,聖彼得取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既然聖彼得是十二門徒的領袖,那麼羅馬主教就應是教會的領袖。

◎主教

“主教”一詞源於希臘文,意為“監察者”,是天主教和東正教的高級神職人員。主教通常是一個地區教會的管理人,從屬於教皇,位在神父之上。在中世紀各天主教國家裏,主教占有大片地產,享有政治、經濟、司法等廣泛的權力。其從屬程度依所在國教皇與王權之間的力量對比而定。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後,主教不再從屬於教皇,而奉本國國王為教會首領。

◎牧師、神父

牧師是基督教新教大多數宗派中專職主持宗教儀式、管理教務的人員。在《聖經》中,用耶穌比喻牧人,用教徒比喻羊群,故用“牧師”稱主持教務和管理教徒的人。意為“牧羊人”。

西方對神職人員尊稱為“父”。神父是天主教、東正教的一般神職人員,協助主教管理教務。通常為一個教堂的負責人。

◎修道院

修道院最早出現於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東部行省埃及,是教士修道聚居之地,有男修道院和女修道院。因為修道士主張苦刑,摒棄世俗,故修道院起初多選在人煙稀少的地方,自己開荒種地。後來,國王和封建主給予修道院大量饋贈,修道院還從國王那裏獲得種種特權,獨霸一方。修道院還經營農業、工商業,逐漸擁有了法庭、學校、管理機構和武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