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1 / 1)

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占領了東三省。

1937年7月30日,日軍攻占北京、天津。

1937年12月13日,日軍血洗南京。

1938年1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放棄廣州、武漢。

1939年三四月份,保衛江西南昌之役,我們戰死9萬多人,日軍說他們隻死傷千餘。

那一年多的抗戰,有點像10歲的小男孩跟重量級拳王浴血拚命,中國最富庶的地區全部淪於敵手。

為什麼我們中國最終沒有滅亡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日軍打了3次湖南都沒打下來,還折損了10萬以上的機械化部隊。由是,中日戰爭才轉入對峙狀態。

那時指揮湖南、江西40萬大軍的統帥是第九戰區司令官薛嶽。簡而言之,抗戰之初,在大敵壓境、危如累卵的情勢下,我們孤城困守、阻遏日軍鐵蹄,最終沒有亡國,皆拜薛嶽將軍所賜。抗戰勝利前,我國三教九流、軍民百姓乃至引車賣漿者流說起薛嶽,一致公認他是保住我半壁河山的當代嶽飛,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然而時光流轉,才短短幾十年過去,現在問任何一個大陸或台灣的大學曆史係畢業生:薛嶽是誰?答得出的百無一人。

英國人崇拜威靈頓公爵、納爾遜海軍上將;法國人崇拜拿破侖;蒙古人崇拜成吉思汗;縱使曆史短如美國,也有他們的華盛頓、林肯。我們中華民族真奇怪,這樣挽狂瀾於既倒、拯民族於危亡的人物說消失就消失了。真不知這是薛嶽將軍的悲哀還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就是這個薛嶽,1942年為本書的主人公呂燕南親筆寫了一封薦書,薦書上羅列了呂燕南的八條功勞:

一、呂君幼習青城山刀、弩法10餘年,急若閃電,投軍編入63軍、新編13師田耕元團。其時新兵隻有大刀、土製手榴彈。呂君組建“弩箭營”敢死隊轉戰河南數月,率兵200戰至19名,然殲敵逾千,異數也!

二、參與保衛武漢之役。我軍包圍被殲日軍第6師團之際,新編13師奉令死守亙城門山阻擊來援之日軍27師團。13師5000官兵生還者57名,可想戰況之慘烈。然萬家嶺大捷,13師之功不下74軍也。呂君乃殘部唯一連長,身受重傷。

三、率57名殘兵撤至長沙,於長沙大火前後救援傷兵逾千,災民數萬、保全嶽麓書院,智勇無匹者也。

四、長沙第一次會戰前呂君為湖南駐軍12師訓練主攻之特攻團12團,此戰殲敵3萬,特攻團為退敵之根本也。

五、民國二十八至三十年兩年,湖南、江西駐軍由24萬擴至40萬。16萬新兵中84000由呂君訓練出28個特攻團,成為每個師的中堅部隊,並於湘鄂前線不斷夜襲敵營。於重創日寇之實戰中發現,設法與日軍膠著作戰可令敵之飛機大炮作廢。進而於後來三次會戰中主張各部隊於膠著作戰形成便不退兵,連續作戰達四五天之久,務令重創敵軍之拚命戰法。國防部長白崇禧雲:我軍與日軍六比一方為平手。呂君乃置我於一比一之先河。

六、調江西半年,呂君時任74軍特攻團長,造工事、設伏兵,上高會戰締造抗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委員長語),殲敵24000餘。王耀武獲青天白日勳章,王將軍曰:吾功不及張飛團長,即呂君也,保舉74軍副軍長,不就。

七、長沙二次會戰前,呂君於新牆河、大雲山、汨羅江、撈刀河地區設計建造大型地堡及堅固陣地,令我軍傷亡大減,並可擊敵於半渡,乃令湖南戰力提高一倍之首功。此戰斃敵近3萬,於作戰密碼外泄之際,不可多得者也。

八、民國三十年12月之第三次長沙會戰,日酋阿南於9月受重創並不敢來攻。呂君設“真將軍、假部隊”之計,將16萬民夫、兩萬作戰部隊調廣東進攻日軍,示敵以弱,引蛇出洞,造成日軍遺屍57000餘,輜重無數之大捷,呂燕南,首功也。

呂君參與三次長沙會戰及上高會戰,一次比一次增強其對戰役之影響性,一次比一次增加殲敵之人數。際此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之時,殲敵10餘萬仍暫保半壁河山之關鍵。敵軍之飛機、大炮10倍於我,縱橫戰場之坦克非我所有,處弱勢而能反敗為勝,借“膠著作戰”令敵之重武器失效,雖漢之留侯亦不能也。4年餘身先士卒,手刃日寇達400餘首級,其勇冠三軍,項羽或可及之。

此戰呂君失去右腿,因功升任第九戰區少將副參謀長……

此人如此得薛嶽愛重,殘廢後的所作所為更非常人所及,實在應該寫給我們的孩子們看。他們那祖孫三代,背負著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沉重的包袱,遺憾的事說也說不完,唉,還是盡量少提那些血淚斑斑的傷心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