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俗稱過年,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在民間,一般過了臘月初八或者臘月二十三之後就進入了“過年”階段,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其中以臘月三十、正月初一為高潮階段。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歲末年初的祭神祭祖活動,曆史悠久,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國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最隆重的節日。但是,有關春節的時間還曾有過一些變更。漢武帝推行了農曆之後,中國人就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定為春節,而現在所稱的春節(正月初一)被定為新年。直到辛亥革命之後,才正式改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一直流傳至今。
春節被民間稱為“年”,它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人們祭祝祈天的日子,可是為什麼要把春節叫做“年”呢?
傳說在太古時期,深山密林中有一隻異常凶猛的怪獸,名字叫做“年”(也有人稱為“夕”,所以年三十也叫“除夕”)。它長得麵貌猙獰可怕,而且脾氣怪異,性情殘暴,它的食性也很特殊,必須一天換一種口味,從飛蟲到走獸它無一不吃,每年歲末,它嚐完了所有動物之後,就會到村落裏去抓人吃。因此,人們對“年”充滿了恐懼。
後來,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發現它在每年年末的臘月三十這一天就會來到村子中,而且特別怕紅色。所以人們都會提前在門上掛上桃木符及紅布,這一天晚上,人們提前做好飯,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這頓飯對一家人來說有凶吉未卜的意味,也許吃完飯年就會來,也許就會躲過去了,所以一定要全家老小圍坐在一起,飯菜也置辦得很豐盛,同時也會在吃飯前供祭祖先,意思是祈求祖先的保佑,能夠讓一家人平安地度過這一夜。
吃過晚飯後,一家人誰也不睡覺,擠坐在一起聊天壯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除夕夜守歲的習慣。
雖然這隻是一個傳說,但是許多“過年”的習俗卻一代代地流傳下來。春節是一種綜合性的民俗文化,其中包括崇尚、儀式、飲食等相關活動。春節由臘月初八開始,這一天早上人們會喝一碗以五穀雜糧為食材熬製的臘八粥。臘月二十三為祭灶日,也被稱為“小年”,這天之後春節的活動便頻繁起來,北方有一首童謠,概括了春節期間的活動:“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燉牛肉,二七二八把麵發,二九對聯貼門口,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臘月的最後一天被稱為“除夕”,這天春節也進入了高潮階段。人們在門楣上貼上春聯,窗戶上貼上剪紙,屋子裏貼滿年畫,把家裝飾一新迎接新年。除了這些外,在民間還有貼門神的習俗。
門神,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仿佛隨時準備戰鬥。因為,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心地正直善良,有著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會令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最開始人們在門上貼的是神荼和鬱壘兩員名將,但是唐朝以後的門神為唐代的兩員武將秦叔寶和尉遲恭。
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騷擾了。自那以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便在民間廣為流傳,神荼和鬱壘也慢慢被秦叔寶和尉遲恭替代了。
除夕夜,人們會以家庭為單位包餃子、做年糕,吃團圓飯守歲。午夜12點這一辭舊迎新的時刻千家萬戶便會燃放爆竹來慶祝新春的到來。正月初一迎神、拜年,初五開小市,十五開大市,迎財神、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等,到這天,春節才算是真正的結束。
雖然城市鄉村、各民族地區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有著不同的春節習俗,但是無論過春節的方式怎樣,春節的價值是不容小覷的。它強化了人們的親情關係,從而增強了社會凝聚力,是體現和諧親情與和睦人際關係的重要平台,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它的內容豐富多彩,融曆史、藝術和文化於一體,繼承和發揚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