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菊與刀》中的浮世繪與啟示錄(1 / 2)

一本經典的暢銷書

經典和腦神經的碰撞造就了《菊與刀》的暢銷。

碰到日本題材的作品,多數的中國讀者的神經都會不自覺地緊繃。這個小小的鄰居,一手造就了我們記憶中最近的一場大規模戰爭,另一手造就了戰後世界最大的經濟奇跡。昔日南京城頭的太陽旗和現在兒童手中的索尼遊戲機共同刺激著我們的神經,令我們緊張,而緊張的精神狀況下任何反應都是不過分的。隻是不過分不代表有益。

負麵的刺激往往造成負麵的反應,比如:氣憤,仇恨,攻擊,謾罵。所以,讀此書之前,中國讀者首先要做的,莫過於控製情緒。

不得不承認,在控製情緒方麵,有一個美國人做得很好,她就是魯思·本尼迪克特。美國也是一個和我們一樣曾受到日本戰爭傷害的國家,而本尼迪克特也正是在二戰期間受命於美國戰時情報局,從她的老本行出發,利用文化人類學家的技巧來從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她將這一番冷靜研究的成果整理成一份報告,供美國政府參考在戰後如何對日製定政策。我們無從考證這份報告在美國對日作戰的軍事政治決策上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但其在戰後美國對日政策及日本局勢發展上的驚人預見性卻是有目共睹的,而其在日本民族性研究方麵產生的影響更是怎麼說也不為過。這份報告,便是《菊與刀》的基礎。

二戰之後,作者在原報告的基礎上增寫了關於研究任務和方法以及投降以後的日本人的前後兩章,以《菊與刀——日本文化的諸模式》為書名出版,引起轟動。1951年此書被列入日本《現代教養文庫》,至1963年已重印36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紹“日本學”名著的書中稱讚此書是“現代日本學”的第一書,是文化人類學者研究日本的經典性著作。時至今日,它已經成為文化人類學的經典巨著,也成為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曆史學等多個人文社會學科的必讀書,更另人嘖嘖稱奇的是,這本100%的學術著作,在當代中國仍然暢銷。

它在中國的暢銷,歸因於我們受日本刺激而時時緊繃的神經。那根神經在給我們製造緊張情緒的同時,也引起我們對日本的深深好奇。當好奇心壓過波動的情緒之後,人們便開始為自己的好奇心尋找答案。這個時候,經典的《菊與刀》浮出水麵。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在於其生命力。《菊與刀》出自專業研究人員之手,目的在於關乎國家關係的政策製定,其寫作態度必然極其慎重,研究方法必然極其嚴謹,結論成果必然極其嚴肅。在當時文化人類學所擁有的技術水平下,這部《菊與刀》,從一個西方的冷靜視角,盡最大可能精確描繪了一幅日本百態圖,盡最大可能分析總結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慎重的態度,嚴謹的方法,精確而富有邏輯的結論成果,這一切造就了《菊與刀》的生命力,強大的生命力將《菊與刀》成就為經典。

一本精彩的學術書

豐富的資料與文化人類學技術工具造就的學術書。

談到這本學術暢銷書的內容,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她所收集到的各種資料。它的精彩之處不僅僅在於對事實遊記般的敘述,更在於基於文化人類學技術工具基礎上的整理和分析。作者試圖通過她所掌握的資料,從日本人的種種行為當中整理出他們的行為模式,再從心理學、人類學等觀點出發,對這些行為模式進行解釋。其最終目的,在於求得對日本人民族性的清晰而準確地把握。

總結一個人類群體的特性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透徹難免顯得複雜化,全麵又容易被指責膚淺。還好《菊與刀》的作者做得相當成功,洋洋灑灑十五萬字,皆如中的之矢,透徹分析八個字: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作者非常隆重地將它展開於第三章,進行實質性分析,讓讀者進行閱讀時在心中樹立起“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意識。這樣一來,下麵她敘述的各種奇怪的情況,也就都顯得不那麼突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