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子長縣地處陝西省北部居中,北依橫山山脈南麓,南臨永坪川,居延安市北部清澗河上遊。縣境東端馬家砭、南溝岔鎮與清澗、子洲兩縣接壤;南部熱寺灣、餘家坪鄉與延川縣、寶塔區毗鄰;西部安定、李家岔鎮與安塞、靖邊兩縣相連;北依橫山山脈與橫山縣交界。地處東經109°11′58″~110°01′22″、北緯36°59′30″~37°30′00″之間,東起馬家砭鎮西溝岔村,西至李家岔鎮麻嶺山村,最長處72公裏;北起高台管委會石窯台村,南至餘家坪鄉邢家溝村,最寬處55.70公裏。全縣總麵積2395.36平方公裏,約占陝西省總麵積的1.16%,占延安市總麵積的7%。
縣城瓦窯堡位於東經109°39′、北緯37°08′,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瓦窯堡沿205省道至清澗縣城49公裏,至延川縣永坪鎮25公裏,至延安93公裏,至橫山縣城292公裏(經綏德、米脂),至靖邊縣城281公裏(經綏德、子洲),至子洲縣城135公裏(經綏德),至西安350公裏,至安塞縣城68公裏。
二、轄區沿革
戰國時期,魏國於境內設陽周邑,雕陰之戰(前330)後,魏國獻納陽周邑於秦(前328)。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在今縣境石家灣管委會曹家#村附近設陽周縣,隸上郡,曆時230年。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陽周縣為上陵畤。東漢建武元年(25)撤銷。之後共1227年未置縣。蒙古憲宗二年(1252)設立安定縣,屬延安路轄。至元元年(1264)置丹頭縣。至元四年(1267)撤丹頭縣並入安定縣。
明洪武二年(1369),縣治屬延安府綏德州轄。
清代實行省、道、府、縣四級行政製,本縣為陝西省延榆綏道延安府屬縣。
民國二年(1913),省下設道、縣兩級,本縣隸屬陝西省榆林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道製廢除,縣直屬於省。民國二十三年(1934)八月,中共陝北特委在澗峪岔區景家河村建立了陝北第一個縣級政權———安定縣革命委員會,十月,更名為赤源縣臨時蘇維埃政府,十二月改稱為赤源縣蘇維埃政府,為陝北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與南京政府陝西省安定縣政府並存。民國二十四年(1935)二月,秀延縣蘇維埃政府在境內成立(今玉家灣鎮柳樹溝村,1937年10月並入邊區安定縣)。同年一月底,陝北省在境內白廟岔(今屬安塞縣)成立。同年四月,西北工委在安定縣西北和安塞縣北部籌建重遠縣(未公開)。五月,在此區域建立子長縣(1937年10月廢)。九月,赤源、秀延、子長三縣隸屬陝甘晉省。十月,瓦窯堡市(縣級建置)建立,亦隸屬陝甘晉省。十一月,中共中央機關進駐瓦窯堡,瓦窯堡遂成中國革命的紅都。西北辦事處成立後,赤源、秀延、子長、瓦窯堡四縣市屬陝北省轄。民國二十六年(1937)九月,邊區安定縣與國民黨陝西省安定縣在境內並置,邊區安定縣為陝甘寧邊區政府直屬縣。民國二十九年(1940)二月二十九日,陝西省安定縣政府撤離,境內屬邊區安定縣轄。民國三十一年(1942)五月一日,經陝甘寧邊區政府批準,安定縣改為子長縣,沿用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陝西省人民政府於1950年5月2日發布劃分區域命令,子長縣為綏德分區轄。1956年10月5日,子長縣劃歸延安專署轄。1958年11月,安塞縣製撤銷,原安塞縣北部地區劃入子長縣,1961年6月複歸安塞。
三、行政區劃
境內明代前政區無考。明洪武二年(1369),全縣編為忠順一裏、忠順二裏、忠順三裏、孝敬一裏、孝敬二裏、立義一裏、立義二裏、宗信一裏、宗信二裏共九裏。
清沿明製,對裏進行調整,道光年間(1821~1850),全縣設二裏九甲:即寧泰裏,轄忠一甲仁字號、忠二甲義字號、孝一甲禮字號、崇一甲智字號、孝二甲信字號;泰樂裏,轄立一甲泰字號、立二甲寬字號、忠二甲敏字號、崇二甲惠字號。
中華民國初期,改裏甲製為區製,全縣設區13個,即東一區(區公所駐欒家坪)、東二區(區公所駐楊家園則)、東三區(區公所駐熱寺灣)、南一區(區公所駐寺灣)、南二區(區公所駐蟠龍)、西一區(區公所駐三十裏鋪)、西二區(區公所駐中山川)、西三區(區公所駐李家岔)、北一區(區公所駐玉家灣)、北二區(區公所駐南溝岔)、北三區(區公所駐水園子)、中原區(區公所駐瓦窯堡)、城區(區公所駐安定)。民國十六年(1927)五月安定縣農民協會成立後,將13個區公所改稱為區農會,當年八月恢複原稱。
民國二十三年(1934)十二月,在縣境西北部成立赤源縣蘇維埃政府,轄區11個,其中三個(西一、西二、西三區)在今子長縣境內,七個在今橫山縣境內,一個在今靖邊縣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