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倫敦唐人街到馬爾福莊園,張致遠走了半個月。並不是他不認識路,而是他路上一直在看張文襄給他的兩本書。這兩本書並沒有看上去那麼薄,實際上那是施展了縮小咒之後的,這兩本書真正的體積都有大百科全書那麼厚。
一本叫做《生而高貴:巫師家譜》,上麵記載著所有父係血脈已經斷絕或者疑似斷絕的巫師家族有據可查的家譜,另外一本是《現代魔法史》,和名字一樣寫的是魔法界的現代曆史。這兩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其本身,而在於字裏行間張文襄所做的筆記。這些筆記密密麻麻的擠滿了每一頁的每一塊空地,寫的全都是張文襄對書上記載的事情的評價。
張致遠對這個世界的曆史不感興趣,但是他從這些筆記中學會了一種新的看世界的方式:曆史唯物主義。其實也不能說是學會,他之前也知道這個思想,但是他還真的沒想過能夠用這個思想來觀察世界上發生的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
在張文襄看來,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因果關係的,不會有哪一件事是無緣無故的,也沒有哪一件事是有幾率不發生的——一切都是必然。舉例,關於預言的問題,指向兩個人,哈利和納威,為什麼伏地魔會選擇襲擊哈利?
從小的層麵來看,哈利的母親是麻瓜出身,而納威是純血。伏地魔信奉純血至上,所以他當然不認為純血貴族隆巴頓會對他造成危害。這並非是五十對五十的幾率問題,而是他百分之百會選擇哈利。
而從曆史的角度來講,如果伏地魔不選擇哈利,那麼羅馬人的野望就無法實現,因為隆巴頓家也算是純血貴族家庭了,就算納威父母都瘋了也不可能讓他寄養在麻瓜家裏,從巫師界底層走起,那麼又如何指望他幫助凱爾特人和泥巴種崛起呢?魔法界已經發展到了這個關口,曆史的車輪已經開到了凡人的時代,伏地魔又如何與這份大勢相對抗呢?奔流而來的曆史洪水,逼著他選擇了哈利波特。
“五十年之後回頭看”,這句話頻繁的出現在張文襄的筆記中,張致遠也因而牢牢的記住了。一件事情的影響也許不在當下,但是五十年之後回頭看,人們會恍然大悟,就是這樣一件事情影響了整個曆史。很多事情現在看來因果關係條理分明,一目了然,可當時就是沒有人想到,因為當時他們缺乏這樣的眼光和智慧。
例如說海禁,現在看來明朝太祖朱元璋製定的海禁政策和後來嘉靖年間倭寇橫行完全是因果關係,顯而易見,可是製定政策的時候誰也沒有看到這一點。絲綢之路荒廢,明軍步騎不出嘉峪關,當時看來也無非是丟了片沒什麼價值的關外黃沙土地罷了,可是現在來看,這直接導致了晉商集團集體背叛漢族,給蒙古人和女真人當漢奸,最終清軍入關。清朝初年為了對付鄭成功,下令閉關鎖國,誰又知道二百年後竟直接導致神州陸沉,華夏淪亡?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有人說這叫蝴蝶效應,但是實際上呢?這位騎士既然對這場戰鬥如此重要,可他和他的手下出征之前甚至連戰馬的整備狀態都不仔細檢查,不亡國都沒天理了。當時戰敗之時,人們也隻是哀歎運氣不好,可是五十年之後來看,這本就是理所應當,戰敗是應該的,區別隻在方式。
實質上來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全麵的看待問題。如果朱元璋決定禁海的時候,能夠想到商人逐利的本質,能夠意識到資本“如果有百分五十的利潤就會鋌而走險,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就會違反各種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甚至會冒被絞死的危險”的話,大概就不會這麼做了吧。如果絲綢之路廢棄的時候,明朝不僅僅是看到那片黃沙地,也能看到晉商集團作為一個商業團體要求發展,可他們唯一的向外擴展的通路卻被堵截了的話,也許他們會選擇試著重新打通絲綢之路。清朝閉關鎖國的時候,如果能夠知道地球是圓的,知道地球那一頭有很發達的文明正準備征服世界的話,或者就會另外想個辦法了。看問題不夠全麵,就會被誤導,被迷惑,做出錯誤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