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炳文。洪武年間名將。乃是朱元璋的老鄉,朱元璋奪取天下後,將其封為“長興侯”,乃是大明朝的一等功臣。也是碩果僅存的幾位開國大將之一。
朱允炆的決策其實是非常正確的,耿炳文的確是當時最好的人選。畢竟真正有戰鬥經驗的將領都已經死得差不多了。至於魏國公****祖,他倒的確是一個好人選。但是,他畢竟是朱棣的親戚,不確定性實在是太強。若是他真的陣前倒戈,那麼自己可真是哭都找不到地方。況且,耿炳文征戰多年,經驗比朱棣還要豐富許多。派他出戰,也的確是合理的。
不過,朱允炆這一次又一次犯了個錯誤。他似乎沒有考慮到,為什麼自己的爺爺殺死了那麼多的功臣,卻留下了耿炳文?
這個問題朱允炆是不會明白的,因為二十多年以前朱元璋縱橫天下的時候,他還沒生出來。其實這個問題就在耿炳文“長興侯”這個封號中。當年他駐守長興,抵禦張士誠十年之久,可見此人在戰場之上極其擅長防守。
神奇的是,朱棣的長處就是進攻,進攻,再進攻!要知道,朱棣生於戰火之中,那個時候老朱同誌除了大兒子朱標之外,哪裏顧得上其他的兒子?這也是造成朱棣未來身為皇帝但是文化水平卻不怎麼樣的一個重要因素。
朱允炆這個後輩顯然是不知道朱棣與他的一位表哥關係非常好。這位表哥可以說是朱棣的偶像,也是老師。按理說皇親國戚之間也沒啥,總不會對朱棣有不好的影響。但是他的表哥叫李文忠。
曹國公李文忠。別誤會,他才是真正的曹國公,李景隆隻是他的兒子而已。是洪武年間能夠與徐達,常遇春這樣的名將並肩的人。不巧,他最擅長進攻。當年遠征蒙古他曾經帶著大軍追著人家打了幾十裏,真是不折不扣的一個猛人!而且他也將自己畢生所學都傳授給了朱棣。
每一個將領都有自己的長處,朱元璋的確是老謀深算。他幹掉了藍玉,流放李文忠,朱文正。這些擅長攻擊的將領都沒了,留下了一個不會進攻的耿炳文。就算他有什麼異心,也翻不出多大的浪花來。相反,如果有外敵,耿炳文就能派上用場了。
於是,一場矛與盾的交鋒就此展開。
對於耿炳文來說,老大不小了還要再次披甲上陣,這實在不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
按理來說,他本應該陪著子孫們,偶爾給他們講上幾個故事。安心在家頤養天年。在他看來,自己能夠躲過朱元璋的那一刀那是多麼的不容易啊!他可不想好不容易得來了小命還要去戰場上奔波。但是天子有命,自己怎能不從?即使心中略有幾分不滿,他也還是拿出了許久未曾出鞘的寶劍。望著劍刃上曾經逼人的寒光如今已經被灰塵所掩蓋,耿炳文握劍的手微不可查的顫抖了一下。連他自己都沒有發現。或許,自己真的老了。耿炳文心中忽然冒出了這樣的想法。
清晨,天微微下著雨。
朱允炆帶領著百官將耿炳文送到了城外。他清楚的知道,這一次不再是朝堂上的口水仗,也不是暗中的較量。自己的叔叔這次是真的準備來拚命的。這次的戰爭絕對馬虎不得。於是他將三十萬大軍的指揮權交給了耿炳文,期望著這位老將軍能夠得勝歸來。然而他隻意識到朱棣是來與自己拚命的,卻沒有意識到自己該怎麼做。權力的鬥爭之中,每一方都應該拚盡一切。天真的朱允炆,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於是,他幹出了他這一生之中最為愚蠢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