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以前,東北經濟落後,生活資源匱乏,強取豪奪就成了許多人生存的一些必要手段,因此土匪眾多。特殊的地方文化和氣候使得許多東北人脾氣比較大,好用拳頭解決問題。從改革開放到90年代初期,那時的東北怎一個亂字了得。由於受文革餘度影響,小青年成幫結夥叼著煙卷,不愛看書,看誰不順眼就打一頓,弱小者難以自保。某高中有個女同學,穿的衣服特別好看,後來才知道那是她搶來的。十幾歲中學生打架都是往要命的地方打,最後把人打得當場暈倒。這簡直不是打架,而是要命。
部分東北人不願意靠誠實勞動獲得勞動報酬,喜歡投機取巧,掠奪他人財物。而弱者想生活好,要是不霸道點還真混不下去,很多時候遭人欺負。很多林場煤礦都是靠哥們弟兄,有錢了就不幹正經事了,到處找女人、喝酒。有人說殺人不是要命的事情,要命的是被公安局抓到,於是殺了人就往深山老林裏麵跑,天高皇帝遠,跑到哪個伐木點上去,誰知道原來是幹什麼的,呆上幾年再跑。
上點年紀的人都知道1983年有次“嚴打”活動,可是具體導火索是什麼許多人並不了解。不過,那時提起“二王”這哥倆,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二王”王宗方、王宗瑋是沈陽人。1983年春,兩人攜帶兩隻AK衝鋒槍和五四手槍,亡命7月有餘,從沈陽殺過河北,穿過北京,越過河南,深入安徽,後又潛入湖南、江西,橫行半個中國,一路上殺人越貨,致使幹警群眾死傷二十餘人。當時武警公安輪番堵截,通緝令遍布大街小巷。9月13日,二人在江西廣昌縣被發現,當地軍警密切配合,布下天羅地網。9月18日,在日軍侵占“二王”家鄉沈陽的紀念日,兩人被擊斃。後經法醫檢驗,二人胃裏空空。此事件在社會上引起眾多的議論和傳說。例如,傳說王宗瑋是部隊的校槍員,無論是準頭還是心理素質,都要超過後來的奧運會射擊冠軍的遼陽王義夫。
當時公安部領導向中央彙報擊斃“二王”的喜訊,中央領導審慎地叮囑:“要驗明正身!”“二王”案件對於社會衝擊力極大,公安部不僅發出了“文革”以來的第一張A級通緝令,還開始了意義深遠的“83年嚴打”,並且催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警察部隊的組建。從這一點上來說,“二王”的影響確實巨大。
“二王”其實不算黑社會成員,充其量算是亡命徒,殺人無所顧忌的做法肯定讓後來的黑社會分子頭皮發麻,不能不有所忌憚。成熟的黑社會分子一般不輕易殺人,也怕被人所殺。因為隻有活下去,才有一切。殺人越貨的做法初期還可以幹,以後或讓馬仔試探,老大從不輕易出手。
任何國家在新舊製度交替或社會轉軌過程中,都會出現黑社會成長的問題。東北是個老工業基地,計劃經濟色彩尤為濃厚,幾乎所有有利可圖的資源都為某些權貴所掌握。而這一點,恰恰為“權”“黑”交易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正常的人際關係變成了一種含糊的江湖義氣。
社會閑散人員往往糾集“兩勞”釋解人員聚眾鬥毆、尋釁滋事,形成黑社會性質犯罪團夥,獨霸一方,製造多起重大血案。小地方水太淺了,養不下大魚。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沒過人的膽識和狂妄的野心是不會這樣做的,東北黑社會不滿足小城市,要征服大中城市,“黑白兩道”都走得通,也就是“最好使”。往往能在法製不完善的城市實現,黑社會組織坐大,這個社會就不正常了。
東北黑社會的崛起離不開和政界警界的勾結,所謂官匪一家,穿同一條褲子,一個鼻孔出氣。有人憑關係就能搖身一變,成為一名公安民警。有許多幹部因為被金錢美女所誘,就成為黑社會的保護傘,采取放縱和綏靖行為,當基層政權組織自身軟弱渙散、行政不力時,還動用黑社會介入收費、征糧、拆遷等棘手的行政事務,替代正常的行政執法。盡管領導們多次批示查清此案,嚴懲凶手,但是黑社會往往能神通廣大化險為夷。高調打擊黑社會的時候常常通風報信,因為內部有外鬼家賊。老百姓感到很有趣,究竟誰是黑社會?一旦理性規則被感性取代,法製意識為關係意識取代,暴徒流氓就“有門不走專跳窗”,集結起來成幫結夥,並且組織化、產業化、政府化,成為黑社會集團。
目前,全國各地都修史編傳,但是像黑社會這樣的角色一般不會被納入,主要是擔心有辱地方形象和時代光輝。
改革開放後二十年,德惠像全國一樣,中學生和社會青年以穿身軍裝為時髦,為了頂軍帽就能打得硝煙四起。誰的拳頭最厲害誰就最牛逼,往往自豪誰認識的哥們多,誰認識結交能打慣戰的流氓。兜裏揣著菜刀,看誰不順眼就銷兩下子,博得別人的敬畏,來一呈精神之快意。有單打獨鬥的,有以多打少的,拳頭皮鞋菜刀一起上,不打得鼻口噴血不善罷甘休。家庭條件稍好的,為讓對方遭罪服軟、減輕法律的製裁,打人後認可花錢,多少錢也不怕。小偷橫行,動不動偷個自行車,掰幾穗苞米,甚至幾個人在人群中盜竊,要不就騙熟人幾十元錢。
中學生打架有時引得社會勢力介入。某高中發生一起學生衝突,雙方都各有一幫小兄弟,強勢一方不依不饒,弱勢一方就找到了某個人,讓他擺平。
這個人三十多歲,大高個,留著小胡子,大眼睛,長條臉,長得有點像阿拉伯人,看樣子很深沉,也不算凶。他仰仗有點小名氣,來到學校,找到強勢一方主要骨幹,也就是一個17歲的中學生,坐在班級的椅子上說自己是誰誰,讓對方不要再糾纏這件事。別看這個中學生歲數小,由於身經百戰、皮糙肉厚,也很鎮定,和小兵張嘎似的,不過最後這件事情還是平息了。
學生如此,走上社會更可想而知。有的散兵遊勇沒有正常工作和收入,遊手好閑,成為社會隱患。當碰到不順心的事情,脾氣就上來了,甚至無事生非,與人發生口角鬥毆,把對方打死了之,雖逞一時之快,但是追悔莫及,還要最終承擔法律製裁。也有人見財起意,搶劫殺人。
幾個人的命運,是德惠打殺江湖的縮影。
有個青年村民,因為人際關係沒處理好,被親叔伯兄弟用鍘刀在夜間砍死。
有人看了電影《少林寺》後,就產生英雄主義情結,開始自己練武,並欺行霸市、敲詐勒索,父親一氣之下將其殺死,老百姓為其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