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商旅文化各顯其能,前進道路舉步維艱
盡管水鄉古鎮的發展都不約而同地暴露出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集多重矛盾於一身,但值得讚賞的是,各古鎮並沒有在新時期的發展中消極地靜觀其變,而是從城鎮定位、發展思路、文化創新等多方麵積極探索,試圖為江南水鄉古鎮的和諧有序發展探路導航。這些實踐探索,體現為以下幾種類型:
1、新旅遊空間的開拓與旅遊內容的多元化發展。在古鎮周邊進行新的旅遊空間的外擴拓展,是大多數水鄉古鎮率先采取的空間突破式發展方式,這是應對水鄉古鎮空間構成特征與現代化的快捷多元生活模式之間差異的最直接策略;並且往往是在古鎮區內部過度商業化和環境空間容量極度擁擠等負麵影響之下的被動之舉。如周莊在鎮北的太史澱推出“江南采珠”生態旅遊項目;西塘在西線入口處建造了頗具人文特色的五姑娘主題園;同裏則積極開展肖甸湖生態農業旅遊等。
與現代多元的商業消費模式相統一,旅遊內容的多元化配建,是古鎮經營與都市消費之間鏈接的紐帶。以“周莊富貴園”、“同裏老街·新江南”為代表的綜合旅遊度假區的建設,集參觀遊覽、特色商業、餐飲服務、休閑展示於一體,創造出一種新型商業消費空間,即滿足了現代人的懷古之情,又彌補了傳統城鎮空間與現代化生活品質之間的不適應性。而周莊“江南人家”水上劇場的節目則融合了情景表演、民俗風情、吳歌漁唱等新老藝術表現方式,演繹出曆史文化的新時代魅力。
2、保護理念與修繕技術的不懈追求和遺產價值的再認知。保護並不是要維護破破爛爛、陳舊落後、一成不變。現代化的生活設施、便利的交通通訊,都是古鎮生命力得以延續的重要前提。如何在留存傳統建築空間特質的同時,實現現代生活舒適的品質保障,這是曆史城鎮維修改善的最終任務。占地3平方公裏的烏鎮二期西柵景區修繕曆時四年,走出了一條曆史街區再生的創造性道路:修繕不僅是修複曆史建築的外觀立麵,更是徹底改善曆史建築的內部設施。汙水處理、廚衛設計、管道煤氣、寬帶電氣等一係列基礎設施在有限空間內的適應性改造,從根本上改善了古鎮房屋的建築質量。而外觀的修複則特別強調準確捕捉細節,小到磚雕門樓上的裝飾花紋,都細細甄別其年代工藝,務求對曆史真實性的再現。
對曆史遺存的價值認知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求真過程。正視這種價值認知的局限性,敢於置疑並不斷修正文化遺產修複過程中的種種疏漏和錯誤,是對待曆史文化遺產的科學態度。早期的曆史街區改造大多是以開發旅遊獲取經濟收益為目的,經常隻憑幾張老照片或舊繪畫,在無法掌握細部、材料及構成的情況下貿然修複或重建,甚至有時根本就是毫無根據的杜撰和臆造。那些短期速成的仿古建築,形式不倫不類,做工粗糙,缺乏細部考慮,整條街完全雷同,與曆史遺存的真實性原則完全相悖。這種仿古重建的行為往往是以真實的曆史地段和傳統生活的消亡為代價的。同裏古鎮通過挖掘《珍珠塔》曆史故事,全麵整理珍珠塔曆史遺跡,積極搶救僅存殘垣斷壁的陳禦史府,經過兩年多的修複工程,巧妙地將廳堂樓閣、田園山林融為一體,體現了江南水鄉園林式建築群落的建造藝術,實現了一座古典園林的再生。
這些在實踐過程中所顯現出來的遺產保護理念的逐漸明晰和修繕技術的不斷提高,是水鄉古鎮保護從靜態留存,到自發模仿,逐漸轉向自覺自願、積極探究的可喜轉變。
3、與社會生活需求同步的多樣化文化發展策劃。借助影視大片的拍攝擴大知名度,通過承辦各種文化發展論壇提升古鎮的文化氛圍,與傳統文化節日相結合舉辦多種多樣的旅遊節、文化展、民俗廟會,借鑒國內外創意產業區的發展適時引入藝術家的入駐等,是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古鎮軟實力(或者說文化品質)的競爭。
好萊塢電影《碟中諜3》的拍攝使得西塘名聲大振;李安《色·戒》的老上海外景將養在深閨人未知的上海新場古鎮推向眾人眼前。絲鄉南潯一年一度的蠶花節,木瀆古鎮尋找“姑蘇十二娘”,烏鎮成為茅盾文學獎的永久頒獎地,西塘迎來國際旅遊小姐中國區決賽。各種國內國際高端文化論壇的頻頻舉辦,不僅為古鎮提升文化品位,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2007年“周莊國際畫家村”的正式啟動,是在借鑒蘇荷區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經驗,在政府引導、政策配套的官方主推方式下,一種新型文化產業的積極培育。
客觀上看,江南水鄉古鎮分布密集、數量眾多,城鎮曆史環境空間特征相似,傳統文化和產業構成也十分相近。因此,與時俱進地為古鎮空間注入新功能、與社會生活同步的文化發展策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發揚,是古鎮發揮自身特色的必然選擇。成敗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充分挖掘古鎮內涵,依托古鎮資源,合理審慎地選擇與古鎮傳統特色相適應的文化功能。城鎮發展的再定位,是水鄉古鎮能否走得長遠的戰略之舉。在這一方麵,尚有較大發展空間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