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憶走了,詞留下(1 / 1)

世事紛繁,新聞後浪推前浪,前浪忘在沙灘上。一年下來,七情六欲與時俱進地洶湧了一遍,為了啥事?

忘了。

劉翔新聞一出,倫敦奧運女排假打的事就忘了。薄穀開來的新聞一出,劉翔的事就忘了。周克華的新聞一出,薄穀開來的事就忘了。走路死的新聞一出,周克華的事就忘了。塌橋的新聞一出,走路死的事就忘了。戴表哥的新聞一出,塌橋的事就忘了。打空姐的新聞一出,戴表哥的事就忘了。釣魚島新聞一出,好多事就忘了……昨天反腐的事和正能量的事,在我們有限的大腦硬盤裏,迅速被今天和明天的新聞格式化。

如何不忘記?

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裏,荒島餘生的魯濱遜為了不忘記時間,“便用刀子在一個大柱子上刻上這幾個字:‘我於1659年9月30日在此上岸。’把它做成一個大十字架,立在我第一次上岸的地方,在這個方柱的兩邊,我每天用刀子刻一個斫痕,每七天刻一個大一倍的斫痕,每一個月刻一個再大一倍的斫痕,這樣,我就有了一個日曆,可以計算年月日了。”

查爾斯·狄更斯的《雙城記》裏,德法奇太太為了不忘記對貴族暴行的複仇,等法國革命風暴爆發時送他們上斷頭台,“勤奮地編結著絨線。她把所要清算的敵人的名字‘編織’在記憶中,永遠不會弄錯。”

凡人們,則是拿出日記本、攤開年曆、打開電腦、掏出手機,把自個的事兒記下備忘。

而互聯網時代,除了互動、共享、免費的互聯網精神,還有來自網民的自發創造,包括創造新詞——把有意味的社會新聞、流行現象、新聞當事人、新鮮說法像濃縮餅幹一樣,萃其精華,取其新意,附上戲謔,壓在字數有限、方便易記的新詞裏。

我爸是李剛、羨慕嫉妒恨、小確幸、天上人間、微博控、犀利哥、PM2.5、懸浮視察、3D 肉、62%、屌絲、休假式治療、齊B 小短裙、你幸福嗎、十動然拒……2010-2012年間中文網絡上創造出來的無數新詞,沒進漢語詞典,未附介紹,但是,你懂的。

《新周刊》開了一個“銳詞”欄目,每期由何雄飛負責專門收集這些詞,加以溯源和造例句。年深日久,許多事你已經不記得,許多人你已經忘記;請點開這些詞——它們是網民集體智慧創造的社會密碼,蘊藏著變動中的社會被同步遴選保存的標誌性信息。

很可能,你,就是其中一個銳詞的創造者。

《新周刊》執行副總編何樹青

2012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