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寧夏黃河的新奉獻——訪自治區水利廳廳長袁進琳(2)(1 / 2)

紅寺堡,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在荒原上崛起。開發區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增強城市服務功能,為居民打造良好人居環境,著力構建和諧新城。紅寺堡開發區城建啟動以來,基礎建設進度快,質量好,已形成占地3.6平方公裏,建築麵積49萬平方米的城鎮規模。八條主街縱橫交通,路麵寬闊平直,兩旁綠樹成行,草坪花壇點綴其間;供居民休閑健身活動的城市花園、廣場有的已建成投入使用,有的正在建設當中。城區新建樓房櫛比鱗次,一座座工廠、商店、學校、醫院、賓館、敬老院、宣傳文化設施拔地而起,生機盎然。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同時,開發區盤活土地資源,製定優惠政策,依靠好的項目和高效服務拓寬招商引資領域,吸引客商投資。先後引資近3億元,建成占地5.5萬平方米的羅山新城、羅山賓館及可容納800名兒童的幼兒園等多個項目。

灌區開發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2004年,紅寺堡灌區國內生產總值由零增長提升到3.84億元。糧油總產量6805萬公斤,移民人均有糧395公斤,人均純收入1665元,分別比遷出地增長了4倍和3倍。固海擴灌區小麥畝均增產225公斤,受益群眾人均純收入增加了320元。

隨著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移民的素質也在不斷提高。目前在校生2.63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3%;群眾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製。

我區最主要的生態建設工程,緩解了人口和環境壓力。紅寺堡灌區東鄰毛烏素沙漠,西依騰格裏沙漠,降雨稀少,沙化嚴重。按照“一水二林三農”的建設步驟和“因地製宜、喬灌結合、林草套種”的原則,采取圍欄補植、封山綠化等綜合措施,建設了高標準農田防護林10.5萬畝,種草14.1萬畝,檸條57萬畝,圍欄封育49.1萬畝,促進了荒漠生態係統的自然恢複,林草覆蓋率達到27%,沙漠已向北後退了10多公裏,風沙線控製在大羅山腳下,實現了人進沙退的目標。新灌區人工生態綠洲逐步取代半荒漠的生態係統,環境小氣候得到明顯改善。

寧南山區最可靠的水源保障工程,支撐了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寧南山區“十年九旱,三年兩頭旱”,資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並存,揚水工程極大地緩解了用水的困境,有力地支持了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2005年極端幹旱的情況下,山區糧食總產沒有出現大的減產,更沒有發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水荒、糧荒,以及大批從川區運糧拉草的“車龍”。灌區內22萬人的飲水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並大大縮短了周邊近20萬人在幹旱年份的拉水距離。同時,工程建設為地方礦產資源開發、特色種植創造了基礎條件。揚黃工程成為寧南山區人飲安全、生態安全和經濟安全的基礎保障工程,實現了“開發小綠洲,保護大荒漠”。

寧東供水工程建成供水

寧東化工基地是自治區第一大工業用水戶。寧東供水工程是寧東化工基地開發的生命工程。自治區水利建設者堅持科技創業的新路子,使工程建設進度快質量好,該工程的水源工程被水利部授予“2006年度水利係統文明建設工程”稱號。

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是自治區“一號工程”,按照規劃,2015年前,項目固定資產投入需要2000億,而到2020年,產生效益每年的增加值可達1000億,相當於全區2003年經濟總量的1.5倍。項目如果順利進行,寧夏可實現2020年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目標。

寧東供水工程包括水源工程和淨配水工程兩部分,工程總投資8.7億元。水源工程包括兩級泵站:一級泵站位於銀川黃河大橋下遊約1000米處的黃河東岸,二級泵站設在距一級泵站5.7公裏處的紅山石;22.2公裏管道;2.2公裏隧洞;一座水庫總庫容2400萬立方米,設計年供水量15970萬立方米。淨配水工程包括水處理廠和供水管網工程。

寧東供水水源工程在2003年12月正式開工建設,2005年6月試通水順利成功。水源工程通過單位工程驗收,合格率100%,優良率80%。水庫蓄水已達設計水位高程,總蓄水量2400萬立方米。淨配水工程中的10萬噸原水直供項目2004年10月開工建設,2005年8月完工,2005年10月開始向馬蓮台電廠、靈州電廠供水,現已累計供水1000多萬方。30萬噸淨配水項目截止2006年10月底已全部完工,已具備為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每天提供40萬噸生產用水的供水能力。

寧東供水工程位於我區中部幹旱帶荒漠區,水土流失嚴重。建設單位寧東水務有限責任公司嚴格按照水土保持製度的要求,選擇適宜林草品種,大麵積種樹種草。幾年來,治理水土流失麵積已達500公頃,超額完成水土流失防治任務,開始顯示良好生態和社會效益。最近,通過自治區水利廳組織的驗收,該項目成為寧東“水土保持返還治理示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