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八百裏行》是寧夏日報為慶祝自治區成立30周年組織的一次大型係列報道,是寧夏新聞史上的首創。報道真實地反映了自治區成立30年,尤其改革開放以來,境內黃河兩岸經濟社會巨大發展變化,描寫了人文自然景觀、民風民俗、軼聞趣事。為了解、研究、宣傳寧夏提供了特色材料。讀者反響強烈,也引起全國新聞界的關注。
《黃河八百裏行》組織策劃、采訪寫作堅持改革創新,形成鮮明的特色:在這次大型采訪活動中,記者走過的有些地段如黑山峽,以前很少有記者涉足,報道內容鮮為人知,寧夏日報在一次大型報道中得獨家新聞數量之多,前所未見;形式活潑,稿件取現場紀實報道形式,內容為記者目擊材料,用散文筆法,有親近感,可讀性強;圖文並重,所發照片不是文字稿的配角,而是獨立的新聞,不僅給讀者以強烈的視覺衝擊,也加大了信息量;題材廣泛,編輯成書有其現實意義及較高的學術、收藏及研究價值。
名記者都具有強勁的腳力,敏銳的觀察力,高度的分析判斷能力和善於積累資料。其中,強勁的腳力是前提。這就是新聞界常說的,名記者是用腳板子踏出來的。如著名記者斯諾寫《西行漫記》,範長江寫《中國的西北角》。《黃河八百裏行》這樣的大型采訪活動,正是記者得到全麵鍛煉,提高業務能力的極好機會,是培養好記者的大課堂。在這次采訪中,記者坐過北京吉普、手扶拖拉機、自行車和羊皮筏子等。翻越高山大溝,穿行田間小道,“爬”行在如掛在懸崖上的人鑿小徑,頭頂烈日行數裏路到黃河灘地、半山坳等新聞現場。在農家睡炕頭,吃黃米飯酸菜,臭蟲咬,蚊子叮是常有的事。在昏暗的油燈下,整理采訪筆記,分析線索,撰寫稿件。采訪組的記者都是“誌願軍”,工作熱情極高,都很高興親身經曆了五六十年代老一輩記者才常有的磨煉。新消息報現任總編輯沙新,是采訪組的負責人,也是此次采訪活動的創意者之一。他作為一名回族記者,克服了飲食上的諸多不便和身染重疾備受痛苦折磨的特殊困難,始終沒有離開采訪組,堅持走完了全程。除了做好采訪活動的組織策劃外,他總是把最繁重的采訪任務留給自己。自然,此次采訪活動中其收獲之豐是他人無法相比的。在這次采訪前後,他當了十年的記者,其中絕大部分時間是做駐地記者,足跡遍布寧夏山川。當寧夏的人才大量向東南地區流向的時候,東部地區的新聞單位曾開列出十分優惠的條件聘任他,但被他謝絕了,他認為自己是回族的兒子,要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自己的家鄉,堅守在寧夏新聞工作崗位上。十幾個春秋,不畏艱難,不避寒暑,始終緊握手中的筆,為宣傳寧夏,擴大寧夏的知名度,寫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成為寧夏新聞界首位獲得全國範長江新聞獎的記者。經過長期磨煉,他功底深厚,知識豐富,富有創意,善於策劃,出色地承擔了《小龍人報》《西部周末》《新消息報》的創辦工作。在報業發展中,成為一名拓荒能手,為報苑培植了深受讀者喜愛的朵朵新花。在寧夏,在全國新聞界,成為知名的記者、報人。
創新是新聞工作鮮明的職業特點和記者的基本功。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變革的新時代。唯有創新,一張報紙才能充滿瞬息萬變的時代氣息,為群眾喜聞樂見;唯有創新,記者才能把握時代跳動的脈搏,筆下出精品。我們說《黃河八百裏行》組織策劃有創意,就在於一個“行”字,隻有邁開你的雙腳,到群眾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實際中去,探實底,摸實情,聽實話,才能寫出有血有肉、有特色耐人尋味的好作品來。記者從目擊洶湧奔流的黃河入境的壯麗景觀,到目送黃河緩慢流出境外的惜別之情,中間經曆了黃河在區內全部流程,曆時5個月。記者在這樣一個遼闊的地域,搜尋改革開放的脈搏,追逐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領略人文地理和自然風光,耳聽各族人民不安於現狀,奮力改變家鄉麵貌的動人故事。城鄉巨大變化,山川巨大變化,人們思想觀念的巨大變化,激發了記者極大的創作欲,寫出了不少的好作品。《迎迓黃河天際來》《笑迎黃河第一村》《山中那飄動的雲》《峽穀深處燦爛的文明》《河岸正吹藍色風》《喧鬧的泰青山》《“賞心”樂事農家院》等,在社會上都引起了反響。新聞本來是易碎品,可是,時間已過去這麼久了,對其中的有些新聞,人們還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