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後記(1 / 1)

2005年1月3日,雲陽電視台第一個人文類節目《雲陽風情》順利開播。

開辦之初,我們就將《雲陽風情》定位為“弘揚傳統文化,描繪美好雲陽”的人文類專題欄目,以平實的視角,以厚重的抒情風格,展示雲陽獨特的人文景觀、曆史沿革、風土人情、文學藝術,以及社會文化在曆史長河中的變遷與發展,讓觀眾感受雲陽厚重的人文精神,尋求曆史與現實的對接點。

《雲陽風情》是一部散文式樣的電視片。而雲陽的人文地理是散亂的,陳舊破敗的古鎮建築、一鱗半爪的曆史遺跡、行將消失的民俗文化、尚待開發的自然風光,它們散布於雲陽的各個角落。為了將最真、最美、最善的一麵展現給觀眾,我們的欄目工作人員所付出的艱辛也是可想而知。我們不會忘記,為拍攝轎頂山風光,文弱的製片人胡小劉步行三個多小時的山路,第一次登上雲陽北端的最高峰。我們不會忘記,為拍攝南三峽紀行之一的龍窟峽風光,不會遊泳的劉代權險些落入深不見底的峽穀之中。我們不會忘記,為親身體驗岐山古戰場的曆史遺痕,主持人甘莉萍與當地老鄉一道,在人跡罕至的大山之中走了近八個小時的山路,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餓了就架起鍋灶,煮一碗泡麵。

我們不會忘記,為拍攝雲安古鎮全景,大個子劉興明一手提攝像機,一手拿腳架,頭頂烈日爬上了人跡罕至的牛頭山頂,汗水濕透了衣背。

我們不會忘記,為趕製五一長假期間播出的節目,剛剛新婚的編輯譚詩羽放棄休息,毅然投入到節目後期製作與包裝工作中。

整整兩年參與《雲陽風情》拍攝製作,我們欄目組的全體工作人員都有這樣一個認識,似乎重新審視、認識了一次生我們養我們的雲陽。

兩年來,《雲陽風情》不僅凝聚著全台員工的心血和汗水,更是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和支持。雲陽報社原社長熊同福、縣教委的胡亞星老師、縣文管所陳紅坤所長、退休教師黃子林等一批熱心人士都給我們節目以無私奉獻。所到之處,各部門、鄉鎮、企業也是派出精兵強將,全力配合我們的拍攝和采訪。

兩年的摸索前行,《雲陽風情》在獲得觀眾挑剔和批評的同時,也不斷獲得了觀眾的認可。這是我們始料未及的。或許,是那一份對雲陽本土文化的責任和癡迷打動了觀眾吧。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我們擁有的就是那份對傳統文化的不解之緣、難了之情。

千淘萬漉方為粹,兩年艱辛一燦然。

水平有限,書中難免缺漏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雲陽風情錄》編委會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