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文中品酒(10)(1 / 2)

詩篇淺易如話,毫不雕琢,又寫了最粗俗的東西,但讀起來使人感受的不是“淺俗”而是雅,不是“粗醜”而是美。論其原因:第一,寫得新鮮。現實生活中某些可寫的事物,以前沒人敢寫,沒人寫到,詩人第一次大膽地把它寫出來了,自然使人感到新鮮。第二,寫得真實。詩人寫的是他的一次真實的生活經曆,並非出於想象。這種真實,出之於生活經驗,宋黃庶《宿趙屯》詩:“行逐羊豕跡,始識人市路。”寫到類似情況,隻是不敢用“矢”字;現在有經驗的人在深山中找尋村落,碰到岔路無人可問時,還常憑“牛矢”辨路,因為有“牛矢”的路必然可以走到有居民的地方。情景真實,文字真實,必然會使人們感到親切。第三,詩中具有與庸俗、醜惡截然相反的高尚情操,這是最重要的。詩人以曾官居清貴、才高一世的身份來到儋州,和當地的居民能結下深切的友誼;走在布滿藤刺的荒地上,住在牛欄西麵的泥房中,不是自傷自憐,而是充滿樂觀自得的感情,這不能不說是高尚的。第四,作者的詩功深。他把樸素內容寫得生動富有風趣,一片行雲流水、毫不經意地活潑姿態,確是大家氣格。蘇軾此詩,可以說明一個問題:文學作品的“雅”與“俗”劍如雪,不能刺讒夫,使我心腐劍鋒折。”李賀《高軒過》也說:“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都是很好的例證。本篇以“劍”“鸇”自喻,既寫出了心誌的高遠,又寫出了壯懷之難酬,是很貼切的比喻。

尾聯直抒胸臆,描敘心中悲苦:“平生衝鬥氣,變作淚執瀾。”“汍瀾”,流淚貌。平生心誌高遠,氣衝鬥牛,想不到卻落得清夜無寐,涕淚漣漣。

詩人自幼刻苦攻讀,博洽群籍,詞筆贍麗,議論深博,為人正直刻苦,最後是“因勞疾篤卒”。這樣的人,按照傳統觀點,的確是難得的好官吏。但因為在熙寧初“力論王安石理財訓兵之法為非”而罷官,據記載,孔文仲死後,“士大夫皆失聲。蘇軾拊其柩曰:‘世方嘉軟熟而惡崢嶸,求勁直如吾經父(文仲字)者,今無有矣!’”

文如其人,這首詩的主要特點是古情古味,質樸無華,雖為近體,頗近古調。

春日獨酌(其一、其二)

郭祥正

桃花不解飲,向我如情親,

迎風更低昂,狂殺對酒人。

桃無十日花,人無百歲身。

竟須醒複醉,不負花上春。

江草綠未齊,林花飛已亂。

霽景殊可樂,陰雲幸飄散。

且致百斛酒,醉倒落花畔。

郭祥正早年即得梅堯臣賞識,梅說他“天才如此,真太白後身也”,並寫作《采石月》一詩贈他。他的這兩首詩就很像李白。李白《月下獨酌》中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此詩一開頭便說“桃花不解飲”,與李的構思基本相同,從中也點明“獨酌”。但它更寫了桃花的“迎風低昂”、“向我情親”,傳出桃花神態。李白《對酒》詩中有“桃李如舊識,傾花向我開”,意亦與此相似。下接“桃無”二句,亦李白“昨日朱顏子,今日白發催”之意,而古樸自然,近似樂府。終以“竟須醒複醉,不負花上春”,亦李白《春日獨酌》中“長醉歌芳菲”的意思,其中也表現了對美好春光的愛惜。

第二首,“江草綠未齊,林花飛已亂”,寫春日江邊景色如畫,其中亦寓有時光迅速的意義。李白《春日獨酌》詩:“白日照綠草,落花散且飛”,取材相似。但這兩句寫得似更自然流暢。“霽景”兩句由景入情。這兩句語屬倒裝,於中顯示出:“陰雲飄散”,始有“霽景”之“可樂”,尤見匠心。末言“百斛酒”,用誇飾之筆,寫出豪放之情,而“醉倒落花畔”,與前照應,結構整齊工致,而又自然渾成。

這組詩如題所示,寫的是“春日獨酌”。春天是“可愛”的季節,而“獨酌”則不免於孤單、淒清,這是一個矛盾。自然,這是他的時代、生活的曲折反映。他留戀地感歎“春光一何急”(本題第十首中詩句),但隻能用“醉倒落花畔”來“不負花上春”,這又是一個矛盾,這也是他的時代、生活與思想的反映。作者生活在北宋的熙寧、元豐、元祜時期(1068——1093);他讚成王安石“新政”,並且親自參與過章惇“開梅山”的工作。現在看來,這不僅無可厚非,而且值得稱讚。但在當時,在“熙寧”與“元祐”兩派之問,他卻很難自處。由於支持王安石,他被王安石的反對者百般誣蔑,從宋人筆記中看,有人說他諛誦王安石,而王安石“恥為小人所薦,因極口陳其無行”;也有人造出蘇軾譏嘲他的話。由此推論,他當時所受到的排擠、輕蔑,就可想而知。但在元豐末年章悼執政之時,他反被下獄,直到元祐元年才放歸(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可能由於他也曾“刺新法之非”(同上),因而也不為章惇一派所喜。因此,他以“濁酒澆我腸,免使新愁入”(第十首),便是可以理解的。詩中形象是春日的“霽景”,是無限愛惜春光的人。其人其詩,“豪邁縱橫,頗有不肯跼縮溝猶之態”(清人朱珪《青山集序》)。這種豪放不羈,與消極避世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