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茶道史話(1 / 3)

概述

茶葉,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極為普通的飲料,是所謂“開門七件事”即“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這說明了它與日常生活有須臾不離的關係。曾幾何時,茶葉從七件事中凸現出來,開始走人“文化”hh之列,於是,它變得既俗又雅,既野又文,既能解渴療疾,又可悅目賞心,受到了世人的青睞和欣賞。

恰恰就是介入了“欣賞”這一具有文化意義的行為,茶所具有的色、香、味、形,又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文化色彩。在文人們眼裏口中,一杯清茶可見到大千世界的斑駁色彩,可品味短暫人生的辛酸歡愉,並為之歌頌吟唱,潑墨運毫——茶之藝文緣此產生。

我們在此所說的茶葉藝術,是借用了古已有之的“藝文”之名,以表示包括用文學、書畫等反映茶葉各方麵的種種藝術形式。

對於茶葉藝文的介紹、考察和闡述,當然是以作品和創作作品的藝術家為主。嚴格而論,一件茶葉藝術作品,應當是以茶為主題的,它反映茶、表現茶的各種形態和神韻。但因為茶葉藝文的產生、發展與某些現象一樣,或因作者創作背景不甚清楚,或因受體裁製約和文化背景的影響,以上述標準來苛求有關作品,則難免會有遺珠之憾。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更願意將一些並非以茶為主題,但與茶有關的作品視為茶葉藝文雛形階段的作品,或作為一種“零金碎玉”予以關注和寶愛。

在中國曆史上,曾出現過的茶葉藝文形式包括詩詞、曲賦、書畫、楹聯、金石篆刻、民間傳說、工藝美術、歌舞、戲劇、小說、散文,乃至現、當代的電影、電視、錄像等等。在這些藝術形式中,有些是交叉和相關聯的,如詩詞與楹聯,楹聯與書法,繪畫與詩詞……楹聯多由詩句組成,或直接截取一首或兩首詩中的句子構成,而楹聯多處於名勝古跡中的亭台樓閣,所以又離不開書法藝術的二度創作。書法與詩文也同樣,古代的詩人多用毛筆書寫,而不少著名的詩人,同時又有一手好的書法,其詩文稿件就是一件書法作品,在書法家們的自覺創作中,也多喜歡寫一些好的詩文,於是,以書法為載體,這些詩文得以流傳下來,亦書亦文,兩者合璧,已經絕難相分。還有許多繪畫作品是根據已有的詩歌來創作的,如《盧仝煮茶圖》是根據唐人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的內容而創作的。有時,一件作品完成後,為了使畫麵的意蘊更加深邃而耐人尋味,便在上麵題上詩文,收“畫龍點睛”之效,如宋金時期馮璧的《東坡海南烹茗圖詩》、元代袁桷的《煮茶圖詩》等,畫雖已絕跡而詩猶存,更增加了人們對繪畫內容的興趣,並能在欣賞中體會到一種“懸念”的意味。這些詩的創作都是緣畫而生的。應該說,詩文題跋對繪畫作品的意境及欣賞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時,繪畫作品對詩文的創作也有很大的激發力。

茶葉藝文的形式是眾多的,幾乎遍及所有的藝術門類,但各種形式的作品數量是不平衡的。根據現存的作品來分析,以抽象藝術為多,具象藝術為少;語言藝術為多,造型藝術為少。這種作品形式和門類的不平衡與茶這一被表現對象的特性極有關係。

茶葉的形象,從具象藝術和繪畫等來考慮,就其外觀而言,顯得非常簡單並缺乏出眾的特征,如與其他樹木生長於園中,在畫麵上簡直難以表現出來,就茶樹的芽葉來看,也缺少顯著的特征,相似的樹葉比比皆是。如製成成茶,是散茶,雖可以呈現千姿百態,但由於變化太細微,而且多以群體的形象出現,因群體間的密度和同一性,又抵消了茶葉個體的特殊性。於是,在畫麵上隻能產生一堆綠油油的東西,欣賞者會感到不知所雲;如果是餅茶,形狀特殊性是明顯了,如花瓣、方塊、團餅、玉璧等等,但這樣一來,茶葉的外形又與其他物品接近了距離,欣賞者極易發生認識上的偏差和誤會。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將宋人《北苑貢茶錄》中的插圖抽取出來,並隱去圖中的說明性文字,則很容易被認為是磚頭或木塊及玉石之類的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