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鬼不迷人人自迷(1 / 1)

茶館劇場自從推出“說鬼故事比賽”,每天至少接到百個以上的電話,詢問比賽的時間、地點;而比賽當天更是將容量隻有250人的劇場擠得水泄不通,就連劇場之外,也有200多人流連不去,真叫人直歎“鬼”力驚人!

對於如此的盛況,茶館劇場的負責人夏學理先生說:“這是始料未及的,因為當初隻是抱著‘我愛聽,你愛聽,想必大家也愛聽’的心理,推出說‘鬼故事’比賽,沒想到愛知‘鬼’事的人,居然這般多。”

夏先生表示,也許是好奇、刺激、新鮮,再加上從未有人辦過類似的活動,所以才會如此吸引人。就如同去年的僵屍電影,不也曾掀起一股熱潮嗎?

然而,說“鬼故事”比賽所引來的熱烈回響,難道僅是好奇與刺激即可解釋嗎?也許它還蘊含著更深層的意義。下麵我們就心理、社會、教育三個角度,仔細討論這個問題。

起源於恐懼

令人著迷的“鬼”是否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加以剖析呢?

心理學家吳靜吉博士表示:當然可以。因為人對死後的世界毫無所知,所以容易產生恐懼和空虛感。如此的恐慌的確相當可怕,它不僅會使人不斷地思考“來生”,甚至不承認生命隻有一次。基於此,人類便創造出一套生命循環的理論體係,希望能生生不息。這就是“鬼神”的起源,有了如此想法,一個個淒迷動人的鬼故事就跟著誕生了。

談到“鬼故事”為何魅力驚人,吳靜吉博士表示,這是很合理的現象,因為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可以解釋:

一、好奇——凡是人類都有一股源源不絕的好奇心,因此他們對世界任何未知的事,都很想了解,尤其是生命的起源及死後的世界。

二、有人很喜歡享受聽“鬼故事”過程中,那種緊張、刺激的氣氛。

三、鬼故事中的“鬼”並不至於超脫時空太遠,他們大多已生活化、人性化、趣味化及幽默化,頗能贏得共鳴。

四、部分人視聽鬼故事為休閑活動。

五、越來越多人為尋找溝通的素材而心煩,鬼故事正可提供一個好題材。聽了之後,不但可以與人品頭論足,談上數個小時,還能引起他人的注意。

視為休閑活動

然而如此引人入勝的題材,會不會造成一股風潮呢?台大心理係教授黃光國以為,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基本上,那隻是一種流行,就像服飾、僵屍電影一樣短暫。

倘若真要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它,黃教授認為,那象征的意義應該是人類過於無聊、寂寞吧!基於這點,“說鬼故事比賽”著實具有正麵的意義——排遣寂寞。

因此,黃教授建議:應該把它視為具有藝術品味的休閑活動,才不至於影響生活的步調。

不宜親子同聽

此外,也有人擔心,“鬼故事”比賽會不會造成不良後遺症?師大心輔係教授洪有義表示,這種鬼影幢幢的感覺,對成人來說,隻會帶來緊張與刺激,並不至於產生恐懼,但對孩子而言,就不可不考量這層顧慮了。

洪教授建議,如果父母有心攜兒攜女同去聆聽鬼故事的話,最好趁早打消這個念頭。以教育的觀點來看,10歲以下的孩於,其認知程度還不夠健全,很容易受恐怖氣氛的影響。

倘若真要讓孩子聽故事,最好能在燈火通明的家中進行,而且盡量將故事幽默化,如此將不失為一種有趣的親子遊戲。

目前說鬼故事比賽已塵埃落定,留給我們的,也許是一片值得深思的天空——它是否僅象征著人的好奇與刺激或生活的單調與無聊,或者是缺乏休閑的活動與場所?該不該建立一座屬於民眾的“民俗劇場”呢?假使需要,“民俗劇場”又應包含哪些民俗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