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軻,字子輿或子居,鄒國(今山東鄒縣)人。關於孟子的生卒年月有兩種說法:(一)認為孟子生於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於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二)認為孟子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楊伯峻認為前者更為可信。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來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到鄒國。

孟子三歲喪父,母親將其撫養成人。孟母教子甚嚴,“孟母三遷”、“斷機杼”、“殺豚”、“去妻”等教子故事,成為千古美談。

“孟母三遷”是孟母為給孟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而三次搬家的故事。據《列女傳》記載: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複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詩雲:“彼妹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謂也。

“斷機杼”的故事是孟母親手剪斷自己所織的布來告誡孟子學習不可半途而廢。據《韓詩外傳》記載: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複進,其母知其喧也,呼而問之曰:“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複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後,孟子不複喧矣。

“殺豚”是孟母為取信於自己的兒子出錢買鄰人豬肉的故事。據《韓詩外傳》記載: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失言。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去妻”故事主要講的是孟母教育孟子夫婦之道。據《韓詩外傳》記載:

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也?”曰:“踞。”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雲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也。”

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去婦。《列女傳》與《韓詩外傳》記載的這些故事,多近似於民間的傳說,不能作為完全可信的史料看待。但我們通過對這些材料的分析,還是可以發現:孟母給了孟子良好的家庭教育,這種教育對於孟子治學成才,乃至最終成為一代大儒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就孟母在教育孟子成人成才方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言,她堪稱是中國古代第一母親,以至於人們紛紛提出將孟子的誕辰曰定為中國的母親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全國政協委員李漢秋的意見,他於2006年11月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應將孟子誕辰曰定為中國的母親節。

孟子的學說來自於子思一派,據《史記》載:“孟軻,鄒人。受業子思之門人。”孟子自己也曾經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下》,以下隻注篇名)此外,荀子的《非十二子》篇把子思、孟軻列為一派,則孟子學說一定出於子思。孟子極為推崇孔子,認為“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公孫醜上》)。

孟子周遊齊、晉、宋、薛、魯、滕、梁列國,遊說諸國國君施行“仁政”和“王道”以“王天下”。但由於當時各諸侯國忙於戰爭,幾乎沒有人采納他的治國思想。

孟子是中國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是很高。自韓愈的《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推崇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的地位才逐漸提升。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之一,此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將其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元順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孟子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