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婚俗(2 / 2)

按算命先生算出的吉祥時辰迎親,同時根據新娘的八字算出迎親與送親人的屬相是否相合,不合的不能參加。男家雇轎子或轎車子、鼓樂,新郎備四色禮迎親。富有人家用四抬轎,一般人家用兩抬轎,轎夫穿紅夾夾。轎內必定要坐一個十歲左右的小男孩,稱之為“壓轎娃娃”,最忌空轎迎親。轎車子用兒馬、騍馬,忌用騾子和騸馬。化妝、穿戴一身紅的新娘,戴著紅蓋頭,前心後背裝飾銅鏡,用來辟邪,哭哭啼啼,舍不得離開生活了十幾年的娘家,被女儐扶進轎裏,鞭炮齊鳴,鼓樂大作,起轎。鼓樂在前,新郎騎馬或坐轎車子隨後,花轎緊跟,轎後是幾輛乃至十幾輛轎車子,坐滿女家的喜客。迎親隊到男家,鞭炮轟鳴,鼓樂喧天,女儐把新娘扶下轎,嫋嫋婷婷踏紅氈進院登堂,紅氈有兩條,前後倒著鋪,稱“倒紅氈”。氈上留下一連串白色點痕,稱之為“移步生蓮”。這是因為,新娘小腳繡花鞋木鞋底中裝有白色香粉,鑽一些小孔漏下來的。也有大門口置一馬鞍的,讓新娘跨鞍而過進入大門,以求平平安安居家過日子。

上房張燈結彩,在主婚人一係列的吉祥語的引導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之後夫妻對拜,即入洞房。結婚前一天洞房裏布置一新,紅燭高照,紅帳懸掛,貼紅雙喜,炕上鋪紅氈,以紅色調為主。被褥請丈夫健在、子女雙全的女性縫紉,並在裏麵藏些核桃、棗兒,以備“臊新媳婦”時搶食,寓意夫妻和睦,早生貴子。晚上不讓新房空著,要有小男孩睡一夜,稱為“壓炕”。新人進入洞房,新郎用稱杆挑去蓋頭,兩人喝交杯酒。人們開始“臊新媳婦”,也稱“鬧房”,有“三天沒大小”的說法,無論長輩、平輩,還是晚輩,都可以索要核桃棗兒、喜糖,開開玩笑,鬥趣戲鬧,尤以男青年為甚。深夜,還有“聽房”的。

結婚當日,男家要拜酒席,規模大小、豐盛程度,視各家的財力而不同。天井上搭起帳篷,雇用“酒房”的廚師,租借他們的桌椅板凳、杯盤碗勺,用煤磚砌起“神仙灶”,上麵坐著煨罐,裏麵燉著肉,爐火熊熊,肉湯鼎沸。值客引導喜客入座,記賬先生收著賀禮。還有些幫閑,支桌子打狗,領著親戚娃上茅廁。喜客們吃菜的吃菜,喝酒的喝酒,吆五呼六,大劃其拳,杯籌交錯,好不熱鬧。

新婚第三天,新娘要下廚房做“試刀麵”,展示她的茶飯技藝。有些人惡作劇,在擀好的麵張子下麵偷偷地襯上一片紙,以致新娘犁不成麵條,窘得她滿麵通紅,有的會哭了起來。這天新郎要陪新娘,攜帶四色禮回娘家,稱為“回門”。娘家設酒席招待,黃昏時分要返回婆家。新婚十天左右,娘家人要接新娘回去住幾天,因女兒對婆家的環境尚不習慣,心理上還不太適應,在娘家住幾天,能得到一些調整,並能在母親那兒得到一些指導。

三四十年代,蘭州城裏一些有文化的家庭開始西式與中式結合的婚禮,新郎西裝革履,新娘披婚紗、穿高跟鞋,然而婚紗是粉紅色的,不用白色,嫌不吉利。發請帖邀請喜客,在“酒房”舉行婚禮。備有筆硯,喜客在一方紅綢或紅緞簽名留念。新娘不再坐花轎,而是坐小轎車。有主婚人、證婚人,宣讀結婚證,行鞠躬禮。禮畢,設婚宴款待喜客。40年代後期,個別家庭在西北大廈舉行婚禮,不設酒宴,而用茶點招待,開新風氣,詩人王烜有“樸風播到茶當酒”之句。自50年代實現《婚姻法》以來,人們逐漸接受新的婚姻觀,移風易俗,年輕人個性張揚,自由戀愛,一般不收受彩禮,婚禮趨向簡樸,一般不擺酒宴,而以茶點招待,由主婚人、證婚人、介紹人與會。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流行旅遊結婚,參照西方婚禮,以披婚紗為時髦,披金掛銀,轎車隊迎親,在賓館大擺酒宴,收受禮金,款待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