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三不知”這句話來自“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傳》。公元前468年,晉國攻打鄭國,齊國為了阻止晉國強大,派陳成子帶兵協助鄭國。陳成子手下一個名叫苟寅的部將向他報告,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擁有一千輛戰車將要襲擊我軍軍營,準備將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非常生氣,罵道:“出發前,國君命令我,不要追趕零星的士族,不必害怕大批的人馬,即使晉軍有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剛才說的話,狀敵人之勢,滅自己威風,回去後我將你說的話報告給國君。”苟寅知道自己說錯了話,感歎道:“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意思是說,聰明的人謀劃一件事,考慮到事情的開始、經過和結局,之後再向上報告,而他這三個方麵都不知道卻向上報告,難怪引起將軍大怒。
“小巫見大巫”的來曆
“小巫見大巫”的原意是說小巫見到大巫,無法施展法術,後比喻二者相比,相差很遠,一個遠遠比不上另一個。
此語與裴鬆之《三國誌注》中的一則故事有關。據記載,三國時期,在魏國做官的陳琳和東吳孫權的謀士陳紘是同鄉好友。二人都很有才華,卻各侍其主,隻得通過書信來往。而且,他二人經常互相鑒賞彼此的作品。
一次,陳紘做了一篇賦,並以書信寄給陳琳,陳琳看後讚歎不已,並在宴請賓客時讓眾人欣賞。他還不停地誇耀這篇文章寫得清新脫俗,並告訴眾人這是他的同鄉好友陳紘所作。後來,陳紘也看到陳琳寫得《武庫賦》和《應機論》,同樣讚賞有加,並寫信給陳琳,稱讚其文章見解獨到、文辭清新,要向他好好學習。
陳琳受到信後,感慨萬千,回信時謙虛地說:“我生活在北方,這裏消息閉塞,寫文章的人也不多,很少與天下文人交往,沒見過世麵,我在這容易冒尖,但才學並不是真的好,和你們相比,差距太大了,就像小巫遇見大巫,無法施展巫術了。”
“信口雌黃”最早指的是哪位名士
“信口雌黃”源自《晉書·王衍傳》,說的名東晉人王衍。《晉陽秋》載:“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晉朝的清談家王衍在元城擔任縣令期間,很少辦公事,而經常約人閑聊。他喜歡聊老子和莊子的玄理,清談時手裏拿著鹿尾拂塵,侃侃而談,卻經常前後矛盾、漏洞百出,當旁人質疑時,他便隨口更改。人們就說他“口中雌黃”。
雌黃是在古時指的是一種礦物,主要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其顏色黃如檸檬,為顆粒狀、片狀或者塊狀,有珍珠光澤。古人用黃紙寫字,寫錯了就用這種礦物塗一塗,然後再重寫。因此,信口雌黃就比喻人不據事實隨口亂說話。
“有眼不識泰山”中的“泰山”指的是誰
“有眼不識泰山”中的“泰山”指的不是山東的泰山,是比喻見識太少,而看不見麵前有名望、有本事的人。此語源自魯班收徒弟的故事。
魯班是木匠的祖師爺,他的手藝巧奪天工,相當高明。然而,這樣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時候。魯班招收了很多徒弟,但是為了維護班門的名聲,便會定期會考,淘汰一些人。有一個名為泰山的人,這個人看上去很笨,在班門期間手藝也沒有長進,因此,魯班將他掃地出門。幾年後,魯班在街上閑逛,看到一些家具,做工精致,惟妙惟肖,很受歡迎。魯班便打聽製作家具的人,旁人告訴他說:“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呀!”魯班感歎道:“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呀!”此後,這句話就流傳至今。
何謂“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宋代詩人陸遊的《老學庵筆記》記載這樣一個故事:“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唐朝中期,一位太守,名為田登,他專政專權,十分霸道,當地百姓都敢怒不敢言。古代有避諱的習俗,民間多避諱皇帝的封號以及名字,以免觸怒皇帝。田登十分專政,也不允許百姓說與“登”字同音的字,否則會遭到鞭打,嚴重者還落得個“侮辱地方長官”的罪名,被判刑。元宵之際,按照慣例,民間點燈慶賀。衙門要寫告示,讓百姓防患於未然,可是要避諱與“燈”同音的字,不得已將“燈”字改為“火”字,“放燈”就成了“放火”,其布告就是:今天百姓在三天放火期間要注意安全。百姓看到告示,都氣氛地說:“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是什麼世道!”後來,這句罵人的話就被傳誦至今,比喻自己胡作非為,卻禁止別人的正當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