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3)

文化產業是對介於經濟和文化之間的某些與文化藝術相關的行業的統稱。其獨特性使得無論是經濟界還是文化界的許多人士長期以來對它都缺乏統一而深刻的認識,對於文化產業發展所需要的條件也難以形成共識。有鑒於此,筆者希望在本書中,對我們所提出的觀點的某些學理基礎做一些必要的考察,特別是對一些具有爭議性的概念和提法做出自己的解釋,以避免讀者在閱讀時產生歧義。

一、文化與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概念和文化概念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關係。對文化問題的深入了解,特別是對於多種樣態的具體文化概念及其內涵的理解,不僅是把握文化本質所必需的,也是我們把握文化產業本質特性的基礎。

1.文化具有多樣性特點

文化是一個涵蓋範圍很廣的概念。可以簡要地將“文化”理解為社會生活中的人們某些具有共性的特定的精神活動、思維方法和生活方式的總彙。要理解文化,首先就需要把握文化具有類別上的多樣性的特點。其次,文化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都呈現不同的特點。因此,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呈現出多樣性的形態。

為了立體化把握“文化”的本質和麵貌,我提出了一種考察分析方法,就是結構化的再還原。易言之,我們可以用“分類分流”的方法來對概念的內涵進行類別的劃分,然後再持續對類別進行劃分,直至達到具體化地理解文化的細微概念的內涵為止。顯然,由於任何文化都不是抽象的文化,而是具體的文化;或者說,它們既是抽象的也是具體的,因而通過細分處理之後,我們可以深入地把握文化的本質。例如,文化可以區分為道德、宗教、生活方式、典章製度、藝術、文化事業、曆史文化、文化產業等各種類別,“文化產業”僅僅是無數的可分的文化類別中的一種特殊類別而已。在以上的類別劃分即分類之後,還需要做進一步分流的認知,即其中每個類別都可以繼續細化,直至讓我們之間在交流時不再存在歧義或者很少歧義為止。以上述“文化產業”的概念為例,這個概念涵括了“傳媒”、“會展”和“古玩藝術品交易”等,而“古玩藝術”又可以劃分為青銅器、玉器、漆器、書法、繪畫、印璽、陶瓷等幾百乃至上千種完全不一樣的具體的古玩藝術。再進一步,“繪畫”還區分為版畫和國畫等,國畫又分為原創和模仿等。總之,分類分流是對文化的一種架構化本質還原的方法。

2.文化與文化產業的關聯性問題

文化產業是文化概念所涵括的多種類別中的一個類別,它在本質上是文化的關聯產物,而不是文化的核心內涵。或者說,談論“文化產業”,對其特點的把握應當是“以文化元素作為產品原材料”的經濟活動,即它是文化和經濟的結合,而且經濟的屬性遠高於文化的屬性,因而它和其他文化類別有著較大的乃至本質上的區別。

對文化和文化產業的關係,即區別與聯係,做個簡要的剖析,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文化產業的本質特點。而為了更深入地探討文化和文化產業的關係,我們需要對文化的特點及文化產業的與之相對應的特點做一些深入的分析。

第一,文化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也具有一致性和統一性,其中後兩種要比較隱蔽一些。從以上關於文化的多樣性的特點中,我們知道,各民族乃至同一民族的文化都具有不同的特點。這些文化特點和文化產業的經營也有密切的關係。以中國出口瓷器為例,歐洲地區的消費者比較喜歡藍色瓷器,而阿拉伯地區的消費者比較鍾情紅色的瓷器。不過,在文化多樣性之外,還具有文化的共同性和一致性,這主要是與人性有關的價值和文化欣賞內容,如以人為本、愛護兒童、友情、愛情、正義、娛樂、審美和藝術鑒賞等。好萊塢的電影就是比較深入地挖掘出人類文化上的共性,尤其是針對家庭消費者製作通俗易懂的具有一定藝術性的娛樂化電影,因而傳播得比較久遠。這種文化產業的處理方式實際上是對多樣性文化,特別是可能造成衝突的特殊文化的一種超越形態,值得文化產業領域的人士借鑒。

第二,一般意義上的文化是一種表示傳統積澱的文化,而文化產業則注重創新,因而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當我們在一般的場合講文化時,主要是指習慣和模仿、受熏陶等養成的文化。積澱很深的特點意味著對文化的改變難度很大,比如幾千年來的習慣如果要改,就不是一時可以實現的。衛生習慣、行為習慣、風俗習慣、講話的方式、態度、禮貌等,這些東西都要很長時間才能做出改變。有些文化需要一定時間的穩定性和積澱,如法律,要經過幾十年、幾百年才會變化一次,即使不變化,也要強迫它變化。還有一些是積澱很淺、經常變化的,如時尚、新流行的語言或者格言,以及一些新出現的行為等,則是變化多端的。這些積澱較深的文化和積澱較淺的文化對於文化產業而言,意義是不一樣的。換句話說,時尚文化和流行文化都是帶有“現時性”或者“一時性”的,雖然沒有什麼積澱,但是和文化產業關係比較密切。

第三,文化具有穩定性和積澱的特點,我們把它叫做有底蘊、有積澱。那麼,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是不是積澱越多越深就越好呢?不一定。底蘊有好的一麵也有不好的一麵。我們把它叫做“雙刃劍”。就是說,假如文化底蘊很深,大家的觀念就比較一致,文化的認同感就很強。但是它也有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會同時排斥不同的文化觀念、行為和創新的做法。當改革者搞改革的時候,反對改革者的人就很多,因為其他人的文化跟改革者想改的東西肯定是不一樣的,改革者要改革就要改文化,也就意味著要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人們的觀念。因此,文化積澱深,在擁有認同感的同時,也會伴隨著惰性和保守性,這樣對於發展創新的文化產業是不利的。

第四,從不同社會群體欣賞文化的特性和能力來看,可以把文化區分為“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所謂的“精英文化”,就是需要經過一些專門的訓練才能夠理解的文化。比如說交響樂,多數人其實聽不懂,隻有受過訓練教育的人才真正聽得懂。所以,“精英文化”也叫高雅文化,“高”是普通人夠不著,“雅”是指陽春白雪。而所謂的“大眾文化”,就是憑直觀我們就能懂的文化。像逗樂,舞台上一個很通俗的表演,流行音樂等,大家都能欣賞。因為它夠通俗,所以也叫通俗文化。大眾文化跟文化產業有關係,精英文化跟文化產業沒有關係。大眾文化一定要有大眾、有明星,大眾追捧明星,明星帶動大眾。大眾文化要很通俗,所以免不了有時要“低俗”。過去很多人說這個低俗,那個低俗,誠然,有些低俗是和社會核心價值對立的,因此是要去除的。但是有些低俗是因為娛樂本身的要素,就可以不加以反對。另外,過去有一種說法,就是把符合大眾口味的創作稱為“迎合大眾”,我認為這是不妥當的說法;好的提法應當是,它是“以人為本”,關心大眾的文化需求。

第五,我提出了,文化人的特點是“順著看”,而從事文化產業的人的特點是“倒著看”。所謂順著看,是指那些很有文化意識的人和一些藝術家,當他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是要把自己身上的文化、藝術觀念和理念直接展示出來,不管別人怎麼看,他們的作品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理念,而不是為受眾和消費者著想的。反之,做文化產業的人首先要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倒過來看待產品應當怎樣做才有市場,才受歡迎。就此而言,個人文化藝術理念很強烈的人,他們的主觀性和自我意識太強,不一定適合做文化產業的經營。

第六,文化產品的消費者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青少年現在是主流的消費者群體。作為消費者的青少年,可以分為兩個大的群體,一個是三十歲至四十歲,他們的年收入已經比較高了,甚至有大批富豪;一個是三十歲以下,他們有來自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的“讚助”,所以消費能力很強。他們現在的文化產業的消費比例已經占到總體消費的85%以上。此外,他們的文化趣味和他們的前輩們不一樣,他們更喜歡時尚性和娛樂性的東西,也更加偏好速度和節奏明快的文化產品或者表演風格。

3.文化素質與文化產業

文化素質問題是另外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這裏的文化素質,既包括公民的教育、知識和文化修養,也包括可以結合娛樂和藝術的文化欣賞和消費水平。後者與文化產業的發展之間具有密切的聯係。一方麵,我國文化產品製作領域的缺乏想象力、純粹技術化傾向和低水平的文化內容開發能力,無疑受到了應試教育很大的影響,而且其中包含著許多教條化、八股化等不良的影響,由此也製約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影響了品牌提升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麵,公民的文化素質,特別是受教育水平、文化藝術領悟力和文化消費水平等方麵不斷提升,對於精品文化產品和項目的甄別能力不斷提高,將促進文化產業領域企業競爭力的持續提升。

二、文化產業的範圍

文化產業是指稱某些集群化產業的概念。或者說,本書中所探討的、即今天我們所謂的“文化產業”這個概念,實際上是對於一組產業的統稱。當然,這一組產業之間存在緊密的關聯性,特別是通過產業鏈形成內在的關聯性。同時,在文化產業的各個行業之間也存在競爭乃至相互淘汰的關係。例如,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媒體,特別是紙質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美國著名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因為財政困難,已經在2009年取消紙質報紙,變成電子報。此外,人們對文化產業應當包括哪些範圍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以下是對這一概念的簡要的解釋。

1.對涵蓋範圍的理解

許多人對文化產業的理解和官方對文化產業所涵蓋的九大門類的解釋不同,實際上,我個人的理解也有差異。我認為文化產業的範圍包括以下的門類:音樂;廣播;電視、電影(含動畫);圖書、雜誌(含漫畫);報紙;遊戲;手機報;攝影;網絡信息;文化娛樂和藝術設計相關的軟件;設計;廣告;會展;藝術家經紀(含藝術、明星、畫廊);藝術品拍賣;藝術授權;主題公園、休閑娛樂場所(卡拉OK、酒吧、茶館、棋牌室、劇場、電影院等的綜合收入等);文化旅遊;競技和娛樂體育;知識型培訓;玩具;工藝美術品;裝幀印刷與複製;收藏與博物館等。

在一般的文化產業門類之外,我加上兩個門類:一個是競技和娛樂體育,一個是知識型的培訓。消費者參與或者觀賞體育活動,多數是出於娛樂的需求,而不是為了健康的原因。例如,國外傳媒在報道娛樂新聞的時候,一般是將文藝和體育放在一起,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是娛樂類的範圍。美國體育產業搞得特別好,明星輩出,他們有NBA節目在中國播出,每年能掙很多錢,特別是NBA宣布在中國成立一個“中國公司”的時候,這個公司的市場價值馬上就達到150億人民幣。至於知識型培訓,主要是指外語培訓、藝術人才培訓和管理培訓等,是文化知識領域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