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附錄-伯希和的傳奇學術生涯(4)(3 / 3)

瑪雅爾女士和熱拉-貝紮爾先生是譯者多年的好友了。他們夫婦對於中國,特別是對於中國敦煌藝術的酷愛到了如癡如狂的程度。譯者於1986年在他們府上拜訪時看到了他們的中文藏書和大量文獻資料。他們治學嚴謹,學養深厚。今天,譯者能翻譯出版這套《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也算實現了多年的願望,在此一並向法國朋友們致謝。

這套《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在法國馬拉鬆式地共出了近10年才出齊。譯者也隻好耐著性子一卷接一卷地譯。其中笫六卷係根據在法國即將出版的清樣譯出。盡管它缺首少尾,不太完整,現在總算集中在一起了。譯出之後,又苦於無處出版。經過多年周折之後,甘肅人民出版社高興地承接了該書的出版工作。可以說,沒有學術界和出版界的慷慨幫助和熱情操勞,這本書的漢譯本是很難與中國學術界見麵的。所以,這部譯著是一種“千人糕”式的集體成果。

敦煌研究院的段文傑院長及其餘各位領導都十分關心這本譯著的出版。他們費了大量心血,聯係出版社,校讀譯稿。敦煌研究院的樊錦詩、李永寧、梁尉英先生為這本譯著的出版花費了許多心血,甘肅人民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精心審閱譯稿,仔細地作了編輯加工,同時在人力和物力上付出了很大的投入。在此特向他們表示衷心感謝。

本譯著的第一卷係由業師唐健賓先生翻譯,其餘幾卷為拙譯。由於譯者水平所限,錯誤和欠妥之處在所難免,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不勝感謝。

耿 昇

1987年11月底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

編後記

1993年4月,甘肅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了由耿升、唐健賓先生翻譯的法國探險家保羅·伯希和1908年2月考察敦煌莫高窟時撰寫的工作筆記——《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這是一部首次運用現代考古學理論和方法對敦煌莫高窟形製、雕塑、繪畫藝術進行全麵記錄、測量和描述的科學考察報告,對後世百年敦煌學學科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其積累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參考價值。

時隔14年之後,甘肅人民出版社出於學界市場需要決定再版這部珍貴的科考報告,並為了使該書能以一個全新的麵貌與廣大讀者見麵,我們做了以下幾方麵的工作。首先,我們在該書的原譯者——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的耿昇先生的熱情幫助下,從北京國家圖書館購得《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圖版部分共計322張照片資料的使用權,並經過精心整理,編排收入該書,為該書再版增色不少。其次,我們收納了耿昇先生增補的許多新的內容,包括詳盡介紹伯希和西域探險和法國敦煌學研究發展概況的《伯希和西域敦煌探險與法國的敦煌學研究》一文,以及伯希和當年關於敦煌考察的兩篇文章:《敦煌藏經洞訪書記》、《高地亞洲三年探險記》,另外還有法國科學院院士路易·勒努撰寫的關於紀念伯希和的文章:《伯希和的偉奇學術生涯》,上述這些資料為廣大讀者全麵深刻了解伯希和及其學術成就,以及伯希和對敦煌學的曆史貢獻有所幫助。在此,我們對耿昇先生的熱情幫助表示深深的謝意!第三,編輯人員對首版文字部分重新進行了編輯加工,可以說從內文到版式到封麵都進行了認真編輯和全新設計,使該書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一個全新的麵貌。

當然,對伯希和劫取大批敦煌文書運往法國,使得這些中華民族的曆史瑰寶長期流失海外,嚴重傷害了中國的民族感情的錯誤行徑,廣大讀者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關於這一點,中國史學界已有定論,這裏不再贅述。

這次再版雖然比首版在各方麵都有了改善,但由於編輯人員水平有限,仍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廣大讀者和同行批評指正。

編者

2007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