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樹智
一
呈現在讀者麵前的《外國人叢書》,是一套介紹世界一些國家人文社會狀況,進而探討其民族性、國民性特征的書籍。
《外國人叢書》為實現上述宗旨,主要從曆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科技文教、語言文學、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諸多層麵,展現不同膚色、不同國家、不同族群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倫理和審美意識。它特別注重探求不同文明的人文精神境界。
這套叢書是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十大係列》叢書和《世界帝國興衰叢書》之後,第三次為國人麵向世界、走向世界而提供的係列性讀物。它繼續以言之有據的曆史和現實資料、通暢的敘事散文風格和圖文並茂的模式,全方位地論說各國人的多彩風姿。它的讀者對象雖然主要是涉外人員(如國外留學、外貿往來、對外文化交流、出國旅遊等),但對於關注世界全局和國際局勢的國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種係列性基礎讀物。
這套叢書包括《日本人》、《猶太人》、《印度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德國人》、《英國人》、《俄國人》、《泰國人》、《法國人》、《美國人》、《越南人》等書。每本15萬字左右。作者都是長期從事有關國家的曆史、現狀、社會、文化諸多領域研究的專業學者,且都有考察所在國的經曆、體驗或有文化學術交流關係。尤可提及的是,諸位作者不僅為學嚴謹,為文翔實可信,而且都注意文筆的深入淺出的表達,因而披閱可讀,想必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二
這套叢書問世於21世紀之初,具有新世紀特征方麵的象征性意義。我作為這套叢書的主編,在總序言中,除了上述的宗旨性說明之外,想著重從近些年自己研討人類文明交往問題的視角出發,簡要談談如何深入認識外國人的問題。
21世紀的帷幕拉開不久,在這個時候談新世紀的特征似乎太早。然而,曆史的發展是連續性的。看一看20世紀,特別是20世紀後半期的曆史進程,即可從中管窺出21世紀的某些端倪。過去,研究者總認為,20世紀前半期,時代的主題是戰爭與革命;20世紀後半期,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戰爭、革命、和平、發展的主題中,發展其實處於關鍵地位。哪些國家抓住機遇,落實了發展,就走到了世界的前列。21世紀,發展仍然是關鍵。世界範圍內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形勢逼人,不進則退,有沒有這種緊迫感,結果大不一樣。但是,發展不僅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精神文明、民族精神也是衡量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因此,21世紀,一個國家除了重視自己在經濟生產過程中處於何種地位之外,還應重視自己處於什麼文化、文明交往地位之中。也就是說,21世紀,必須以前瞻性的世界眼光,著力於創造自己的新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21世紀將是一個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共濟的世紀,將是一個信息科技或知識經濟與人文精神並重的世紀,將是一個人類文明化交往新時代的世紀。
全球化趨勢的快速發展,促使人類不同文明之間交往更加普遍化、複雜化。世界逐漸變小,互相影響日漸變多,彼此聯係愈來愈密切。全球化是一個廣泛而深刻的國際社會結構。它突出表現為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它的推動力是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和複雜多變的交往關係。當代的世界各地被一種類似天羅地網般的生產力和交往力縱橫交織地聯結成為一個整體。這使得人們生活的地域與人們生活本身的關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於人們交往中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不同文明的文化體驗已經不再受地域限製。要想理解世界,要想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相互影響,就不能僅靠地理區分標準、按國界劃分水平,還必須有一個垂直的時間坐標軸,同時要立足於各民族、各國家本身所固有的獨特文明。
三
我在《文明交往論》(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提出了“理解是打開文明交往門戶的鑰匙”的看法。我在這本書中,還說到:“深刻的理解可以解開文明交往的深層之謎。但深刻理解,源於感性的同情和理性的探索。”我還談到了作為文明核心的文化,有三種相互聯係和彼此依存的人文精神:“第一,民族性;第二,觀念形態;第三,價值感情。”我認為,這些看法是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從人文角度去認識外國人的思考空間,是把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眼光,深化到由時間生活和價值生活組成的日常社會生活的領域之中。這裏特別要強調表現人類價值生活的重要性。價值生活是人們的心理世界的內在生活、情感生活,是從人們說出和做出的外在行為中,體悟其值得珍視的人文精神。文化是人們對日常社會生活的體驗和理解。人群之間的差異固然多,但最根本就在於我們透過膚色、語言以及民族性、觀念形態所體現的特定價值生活情感。
理解始於了解,但理解要高於了解。理解是文化自覺,道德自覺,審美自覺,歸根結底,理解是人的理性自覺。全球化的交往,使人們有更多機會了解不同文化,文化視野變得更開闊了,也變得更寬容了,對不同文化有了更充分、更多樣的理解。在不同文明交往中最低要求是了解對方,容忍對方,但了解、容忍,還不能達到理解。容忍之後是對話,隻有文明對話,方能認識對方,進而理解對方。對話的目的是進行客觀的理性的探索,是自覺的理解,是擴大自己文明的參照係,反思自己信念的局限性,以便相互學習。這樣,才能逐漸接近於理解。
理解外國人,首先需要了解文化的民族性。2001年初,德國哲學家哈馬貝斯在清華大學講演時,有學生問他如評價德國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1770-1843)。哈貝馬斯的回答是:“荷爾德林是德國的偉大詩人之一,應當和歌德、席勒處於同樣地位。荷爾德林成長的時代,正是德國民族意識形成的時期。荷爾德林的精神遺產在於,讓我們認識到應當從世界大同的角度來理解和培養一個民族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認同。”我們認識外國人,也應當從“世界大同”即全球化的角度,來理解他們的民族性。全球化是大勢所趨,從實踐層麵理解民族性,就必須進入“文化政治層麵”。從全球化文明交往進程看,全球化與民族化的關係,應當是多元民族的全球化和全球文化的多元民族化。同時,要從生活中發現民族精神。發現就是理解,發現越多,理解就越深。這樣,有助於提升理解的理性自覺,有助於理解的理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