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聽假話,邪惡的事就不會產生,忠義和不肖自然就界線分明,白和黑也就會明顯地區別開來。
明莫大於自見,聰莫大於自聞。
——三國·魏·徐幹《中論·修本》
明智,就在於能夠分清自己所為的是非;聰明就在於能夠聽清自己說話的好壞。
人有識真之明者,不可欺以偽也。
——晉·葛洪《抱樸子·廣譬》
人有識別真偽的辨別能力,是不能用假的欺騙的。
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虞詡傳》
若不遇到盤根錯節的根,怎麼可能分辨出哪個是鋒利之器呢?
閱喬嶽以形培,酌滄波以喻畎澮。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看到高山才知道小丘的矮小,看到大海才知道田溝的渺小。比喻相比之下才能明鑒。
目瞭則形無不分,心敏則理無不達。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因為眼睛明亮各種形體就可以分清的,心思敏銳各種情理就都能通達的。
落落之玉,或亂乎石;碌碌之石,時似乎玉。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
光滑的玉,有時很難與石子區分;潔白的石塊,有時倒很像玉。比喻外表相似的東西,使人真假難分。
良書盈篋,妙鑒乃訂。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雖有好書滿箱,但還須經過高明的鑒賞者才能評定。
酌理以富才。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用斟酌審辨事理來豐富提高自己的才能。
目既往還,心亦吐納。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
眼睛反複察看,心裏自然就有言論要發表。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
分辨玉石的真偽要燒足三天才能知道,辨別是豫樹還是樟樹要等七年以後才能區分出來。
駭機一發,浮謗如川,巧言奇中,別白無路。
——唐·劉禹錫《上淮南李相公啟》
危險的事一發生,流言謗語就像洪水一般,奸巧的話有時也會碰巧說中實情,因而沒有辦法分辨清楚。
耳司聞而目司見,聽其是非,視其險易。
——唐·韓愈《爭臣論》
耳目不但要視聽,而且還要去判斷是非險易。
是非久自見,不可掩也。
——唐·房玄齡《晉書·賈充傳附賈模》
是與非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自然而然清清楚楚,這是不可能掩飾的。
水濁誰能辨真龍。
——唐·張籍《長塘湖》
若水渾濁有誰能辨出龍的真偽呢?比喻混亂之中是難以分辨真偽的。
心不能辨是非好惡,惡得謂之心與?
——唐·李翱《雜說·二首》
若心不能辨別是與非,好與壞,怎麼還能叫作心呢?
蘭艾若不分,安用馨香為。
——唐·張九齡《在郡秋懷》
蘭花和艾草如果不分開,這清香作何用處呢?
長本非長,短形之則長矣。
——唐·皇甫湜《答李生第二書》
長並非特長,隻是和比它短的相比才顯得長。
風攪長空浪攪風,魚龍混雜一川中。
——《全唐詩·漁文》
在狂風和大海掀起狂浪之時,魚和龍混雜在一起是很難分辨清楚了。比喻混亂之時難辨真假。
良玉未剖,和瓦石相類;名驥未馳,與駑馬相雜。
——唐·李延壽《北史·蘇綽傳》
良玉沒經過剖琢前和瓦石一樣,駿馬沒奔馳前和駑馬相互混雜在一起。
當局稱迷,旁觀見審。
——五代·張昭遠等《舊唐書·元行衝傳》
棋局間對陣的雙方常常看不清局勢,而在一旁觀棋的人卻往往是能分辨清楚的。
住山未必知山好,卻是行人得細看。
——宋·陸遊《絕句》
居住在山中的人不一定知道山的好處,倒不如行人看得仔細明白。比喻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成敗極知無定勢,是非元自要徐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