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阿拉伯經字畫與經文刺繡
回族的祖先中有阿拉伯人,迄今為止,回族穆斯林以阿拉伯語吟誦《古蘭經》,宗教人士“阿訇”則用阿拉伯語為教民禱告。因此,回族對阿文有著特殊的情感。不僅在他們的日常用語中保留著一部分阿拉伯語,有些回族群眾還喜歡在房間裝飾阿拉伯文的“經字畫”。所謂的“經字畫”,是用藝術化的阿拉伯文字書寫的伊斯蘭教的經典名言,這種有著中國風格的阿拉伯書法藝術形式,是伊斯蘭文化和漢文化融合的產物。正如李進興《回族文物與回族曆史初探》書中引言:“經字畫是阿拉伯書法和伊斯蘭藝術在中國穆斯林文化宗教生活中的具體運用與發展,是中國穆斯林精心研究、創作的一朵藝術奇葩”。這些經字畫,大多書寫在紙上,猶如中國式的書法條幅,對稱掛在牆上,還有的雕刻在木板上,作為裝飾。其內容大多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欽差”等。經文字畫貌似一幅畫,實為一幅字畫。其造型紋樣主要有圓形、蝴蝶形、牡丹花葉形、鬆樹形、桃形、花盆形、花瓶形、柳葉形等等。有些擅長刺繡者,還會將阿拉伯文的“經字畫”製成刺繡品。筆者在寧夏須彌山附近的固原農村回族家中,就見到過裝飾在沙發靠背上的阿拉伯經文刺繡品。這是一幅用綠色絲線繡在白布上的經文字畫,長約40厘米,寬約30厘米。這家男主人是阿訇(回族宗教人士),是他親手設計了這幅變形對稱藝術字體的阿拉伯經文字畫,由他的妻子繡製而成。其內容為一句伊斯蘭教的經典名言警句,漢語意為:“奉至高無上的真主之名。”這幅刺繡工藝品,巧妙地運用阿拉伯文字構成一幅圖案,貌似左右對稱,其實不然,對稱之中顯現著變化,回味無窮。無論是回族“經字畫”,還是經文刺繡品,都反映著回族穆斯林在書法及刺繡藝術方麵的創造性,毫無疑問可視為富於回族風情的民俗文物。
二、回族民俗文物的保護
上述列舉的回族民俗文物隻是其中的一部分。隨著農村農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現代化的各種生活用品快速進入農村回族家庭,有不少回族民俗物品被看作過時的舊物件被淘汰下來,或被丟棄或損壞。筆者在寧夏山區回族聚居區調研時,就耳聞過有些回族婦女把一些認為是過時、沒用的刺繡虎頭童鞋和舊物件一起燒毀的遺憾事情。為了阻止這一現象,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就是建立民俗博物館,配備專業人員進行回族民俗文物的收集整理及展示,讓一批批被現代生活所冷落或遺棄的民俗物品適得其所、有棲身之地,發揮民俗物品應有的作用。關於民俗博物館建設,筆者認為應該采取不拘一格的方式。
(一)國家及政府部門建立民俗博物館
國家及政府部門建立民俗博物館勢在必行。筆者為了收集中國出土的西夏文文獻資料,曾到過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感觸甚深。這座博物館,位於大阪府吹田市,設立於1020年,開放於1977年。既是一個為日本各大學提供學術支持的法人機構,又是研究人類文化學的學術團體。該博物館,麵向全世界收集有關民族學及民俗學的資料,以豐富的藏品而聞名於世。不僅收藏有世界各民族的民間工藝品、住宅樣式、紡織品、服飾、食物、生活器具、樂器、宗教祭祀用品等實物標本,並按大洋洲、美洲、非洲、西亞、東南亞、中亞、北亞、東亞8個地理區域展出。而且也收藏有世界各民族的曆史、語言、宗教方麵的文字、照片等文獻資料,其中有西夏文資料。是世界民族文化的巨大窗口,向人們展示著一幅幅生動的民族畫卷。令不少中國參觀者驚歎的是,在這裏,還展示有中國古代精美的建築、民族服飾、生活用品,甚至結婚的花轎、民間社火用品等等。我國是個56個民族之多的國家,盡早建立各級各類的民俗博物館,盡快地收藏與保護散於民間的大量的民俗文物。應該借鑒日本民族學博物館的經驗,首先著手收集整理全國各民族的民俗文物,以減少不必要的流失。同時籌建國家級的大型民俗博物館,能夠充分展現我國56個民族的獨特民俗文物。目前,全國很多地方都分別興建了反映本地民族風情的民俗村及民俗博物館等,不僅拉動了旅遊文化產業,同時也保護了大量的民俗文物及民俗文化,應積極倡導。
(二)高校建立民俗博物館
除國家有關部門投入資金建設之外,有條件的高校,特別是民族院校,以及位於民族地區的高校,也可籌建小型的民俗博物館。在高校建立民俗博物館,意義深遠。既能作為民族學、民俗學、曆史學、人類學等學科的教學科研基地,又有利於培養年輕一代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珍視民俗文物的意識。同時,又能服務於社會,充分發揮保護地方民族民俗文物的作用。筆者曾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東幹族聚居區的一所鄉村10年製學校裏,看到過一個小型民俗博物館,頗受啟發。這個民俗博物館麵積不大,就設在教學樓一層,裏麵陳列有130多年前移居到中亞地區的中國西北陝甘寧回民及其後裔,在俄羅斯開拓時期的生產生活的圖片和實物。其中有生活用品:煤油燈、瓦罐、盛水的馬勺、磨豆腐的小石磨、服飾等。並逐一用東幹語標有諸如“磨磨子”(西北方言)之類的物件名稱。還有農具類:墾荒用的鋤頭、耙、耱、鐵鍬、鋸子、斧頭、坎土曼、鍘刀、木製牛車輪等,以及製造乳製品的用具,如,打酥油的木桶等等。這座小博物館裏的藏品,其實就是當地東幹人曾經用過的廢舊物品。這些在當年不起眼的普通生產和生活用品,如今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珍貴民俗文物。這些生動、鮮活的一件件物品,閃爍著東幹民族文化精神,成為了中亞回族的曆史與文化的見證與記憶,真實地展現了東幹人的社會風俗、生活習慣、生產狀況和生產力水平。也猶如一本生動的教科書,充分發揮著對中亞回族後代進行傳統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有助於參觀者形象而直觀地了解中亞回族的曆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