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多姿多彩的寧夏民俗(1 / 1)

寧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地方,這個特點對寧夏民俗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寧夏民俗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特點。

早在商周時期,寧夏地區就有古西戎族的鬼方、獫狁部落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為西戎族義渠、烏氏和朐衍三個部落;至秦漢改由漢、匈奴和羌族所居。

自此以後雖然各少數民族不斷更替,但漢族卻一直定居下來。到魏晉南北朝時寧夏有漢、匈奴、鮮卑、羌、氐、羯、敕勒、柔然等部族;隋唐變為突厥、敕勒、回鶻、吐蕃、吐穀渾等部族。

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寧夏境內仍有相當數量的吐蕃和羌族人口。西夏時期,黨項族以寧夏北部為活動中心之一,前後達225年;南宋時期,女真族建立的金國,統治寧夏南部達100多年。此外寧夏境內還有契丹、韃靼等族。元代,除蒙古族、漢族居多數外,回族開始入居寧夏。伊斯蘭教也在這一地區逐漸流傳。明代,寧夏發展成以漢、回和蒙古族為主要族群的地方。清朝實現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大統一,在寧夏,除漢、回、蒙古族居多數外,滿族亦成為定居在這裏的人數稍多的又一個民族。

經過漫長的曆史演變和新中國成立後的各民族交往,寧夏已形成了以回族、漢族為主體,滿族、蒙古族、壯族、朝鮮族等中國幾乎所有的民族組成的自治區。目前,寧夏人口較多的民族是漢族、回族和滿族。

寧夏風俗呈現不同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這一點在回、漢、滿三個民族的節日習俗、禮儀習俗等方麵表現得非常明顯。寧夏作為我國移民遷徙最頻繁的地區,在行政區劃上也曾隸屬於陝西、甘肅兩省,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周邊省區風情民俗的影響。同時,在寧夏區內,由於南北山區、川區地域的不同,經濟文化特點的差異,即便在同一民族內,在民俗上也會有所不同。比如漢族節日民俗,川區漢族在正月初五打掃屋子,把垃圾送到大路口,謂之“送五窮”;而山區則是吃蕎麥麵攪團,謂之“纏五窮”。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另外,風俗的形成與宗教也密切相關。曆史上,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先後進入寧夏,其中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對寧夏各民族風俗習慣的形成尤其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伊斯蘭教深刻影響著回族生活的方方麵麵;明清以來,在寧夏漢族中出現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局麵,佛教的活動多在寺院,而道教則深入民間,滲透在漢族的祭祀和禮俗活動中。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表現出不同的宗教倫理及道德色彩,有著各自獨特的方麵。

寧夏回漢及各族人民一直和睦相處,建立了一種互相理解、尊重、信任的民族關係。加之具有共同的生活地域、人文環境等,寧夏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又具有交融性和開放性的特點。這一點在生產物質民俗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節日禮俗、婚禮習俗中也都有著相類似的地方。

今日寧夏,占總人口比重35.76%的218.23萬回族,和占全區總人口0.75%的4萬餘滿族、蒙古族、東鄉族等中國幾乎所有的少數民族,與漢族和諧相處。世代傳承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寧夏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財富。各種民族的生活習俗交織融會,終於形成了寧夏特有的民俗。這些民俗,既有各民族獨有的特征,又有逐漸融合的趨勢,在某些方麵,已經具有了共同的特征。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以來,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寧夏回族自治區創造性地實踐和完善著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保障少數民族當家做主,回漢各族人民既和睦共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又各得其所、各盡所能、各展所長,共同開創了民族團結進步的大好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