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節 電影放映策略(1 / 3)

一、電影票房模型和因素

票房(BoxOffice)原意是指公開出售電影或劇院門票的地方,現特指電影或戲劇的商業銷售情況。票房可以用觀眾人數或門票收入來計算。在現今的電影業中,票房已經成為衡量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一項重要指標。在中國,票房是電影的主要收入來源。

(一)美國電影票房預測模型

李特曼(1989)以1981年至1986年在美國播出的697部電影作為研究樣本,通過多元回歸分析,初步建立了電影票房的預測模型。李特曼用影片的租金收入作為考量電影票房的因變量,影響電影經濟成功的自變量被劃分為三大部分:創意、發行、上映時間以及電影娛樂營銷。創意部分的變量有影片類型、美國電影協會(MPAA)的電影分級、熟悉的故事、出品國、明星、導演、生產成本、影評等,其中影片類型的確定主要參考美國雜誌《電視指南》(TVGuide)。發行、上映時間部分的自變量有發行商、發行日期、發行模式、市場力量等,而電影娛樂營銷部分的自變量有發行公司的營銷能力和是否獲獎等。

將一部影片的具體變量值代入上述回歸方程式,即可得到該片用於考量票房的租金收入,預測出20世紀80年代末期一部影片所產生的經濟收入。此後李特曼的票房研究模型為後來電影票房預測以及電影經濟成功的預測性研究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

(二)影響中國電影票房的十大因素

一部影片要在中國市場上爭取最大的票房效益,主要由以下因素決定:

(1)地區經濟水平。

(2)人口密度。

(3)影院數量和設施質量。

(4)影片放映數量和質量。

(5)盜版音像製品的衝擊。

(6)票價。

(7)製作、發行的機製和成本。

(8)檔期安排。

(9)營銷策略。

(10)知名導演執導、明星陣容等。

許多影片生產出來後,由於其市場競爭力弱,往往搶不到檔期放映,大部分影片隻能在電影頻道上映,甚至直接進入了庫房。我們從影院經營者的調查中發現,每年能夠撐起影院票房收入的影片隻有20部左右,可見大多數影片的質量——以市場反應來衡量,是低下的。

二、電影檔期選擇與協調安排

(一)檔期的概念和影響

影院上座率在時間上有什麼規律?在一天當中,影院平常最晚的那一場零售票比較多,這個時候年輕人下班了,晚上沒事,需要放鬆一下,買票進電影院。平時周末是電影院人流最多的時候。周六是票房最高的,周五第二,周日第三,到了周一票房又開始回落。周四是一周中相對最低的時候,周五又進行下一輪循環。數個相對集中的觀影周就構成檔期。

所謂檔期是觀眾消費電影相對集中的時間段,是觀眾生活習慣、消費方式等作用於電影市場上的周期性反應。檔期除了時間概念外還有一個空間的概念。包括檔期內在院線放映規模,具體到多少影院多少塊銀幕放映,甚至可以細化到每個廳的座位數量。時段加規模構成了檔期的全部內容。

一部電影的檔期是競爭性檔期。沒有一個檔期是“真空”的,也沒有一個檔期是不會受其他影片影響的。檔期內要與續映影片比拚,檔期後要與新上檔影片比拚。一部影片上市放映,真正的有效市場壽命是短暫的,僅一兩周而已。

(二)美歐電影市場檔期

在電影工業發達的美國,一個年度被平均地以周末和節日為界,分為冬、春、夏、秋和聖誕假日五個檔期。

冬季檔:大約1月3日到3月10日(具體的分界是新年假期結束到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

春季檔:3月11日到5月6日(冬季檔期結束的次日到5月的第一個星期四)。

夏季檔:大概從5月7日到9月5日(5月的第一個星期五開始一直到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即美國的勞動節),也就是學生們開學的時候。1975年初出茅廬的斯皮爾伯格用《大白鯊》驚嚇了全球觀眾,也讓好萊塢片商們發現原來電影生意和遊樂場很相似,製作出“暑期檔”一說。如今長達三個月的暑期檔是北美電影市場上最賺錢的黃金季節,票房通常能占到全年的40%。越來越多的影片看中這個檔期,暑期檔這幾年也在逐漸往前推,5月初就拉開“搶錢”熱浪。

秋季檔:大約在9月6日到11月18日(夏季檔期結束的次日到感恩節的前一周,也就是11月的第三個星期四),勞動節之後開始。

聖誕假日檔:11月19日到次年1月2日。年末的假期。

在這五大檔期之上又根據不同的西方傳統節日以及各種事件形成了完善的細分市場檔期,如萬聖節檔期、複活節檔期等。在各個不同的檔期都會有同檔期風格一致的影片上映。比如夏季暑期檔會主打動畫片、青春片;歲末和冬季檔會更多地上映合家歡題材的影片。

這種完善細致的電影檔期開發,使得各個類型的電影會根據自己本身影片的風格特點來選擇上映時間,甚至有電影投資方會根據不同檔期觀眾的需求來專門拍攝製作符合檔期風格的電影。拍什麼影片,觀眾群是什麼人,影片完成後什麼時候上映,這些問題在拍攝前就已經有了完整的答案。這種前期營銷模式,從電影的生產到最後的發行,檔期意識始終貫穿。這無形中對於電影的票房就起到了一個保障作用。

(三)中國電影市場的主要檔期

中國市場電影票房的漲落受時間因素的影響較大,檔期成為該行業的重要特點之一。

1.賀歲檔

中國人有年底突擊消費的習慣,而且每年都會有單位組織看電影,集體消費。賀歲檔期容納了聖誕節、元旦、春節甚至情人節四個節假日,已經成為了國內最成熟、最穩定和票房產出比最高的檔期。

2.情人節檔

一般來說,情人節當天是全年電影票房最高日。情人節前後時間段形成觀影小高峰檔期。1997年分賬影片《情歸巴黎》在廣州市場上被安排在情人節放映,還做了很多的活動,例如把玫瑰花送給進電影院的觀眾,從而把情人節的概念引入了電影市場範疇。北京電影市場上情人節的火暴開始於1998年許鞍華的《半生緣》,北京打出了“男士買票送玫瑰”的廣告,同時許鞍華帶著吳倩蓮、吳辰君、葛優和黎明在北京的5家影院繞了一圈。票房非常好,那時候人們才知道情人節晚上的票房含金量有多高。

傳統的思維方式,往往會帶出自以為是的營銷策略。比如發行人千方百計將自己的愛情故事片擠進情人節檔期,情人節一天被安排好幾部電影上映,結果近年來成功者寥寥,埋怨聲多多。

3.“五一”檔

近兩年,5月份都有一些海外大片跟北美同步上映。由於這些大片都有一定的受眾,因此票房也不錯。假如逐步形成共識,發展成一個成熟的發行模式,估計也能單獨成為一個固定的檔期。“五一”距離國內學生放暑假還有很長的時間,但是火熱程度是與國內暑期檔一脈相承的,是大多數小片、批片以及半紅不黑的分賬片的大本營,這個檔期內的“五一”幾天,應該算是熱點之一。

4.暑期檔

暑期檔包括6月、7月、8月,長達3個月,主要觀眾群是正在放假的青少年,暑期檔以商業片為主,如熱鬧的動畫片、刺激的科幻片、動作片和搞笑的喜劇片。文化人嘲諷它們是“弱智片”,而圈內人士的說法更直白,“放給13歲男孩看的,智商不能太高,難度不能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