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重回中心城:結構(2 / 2)

這樣的情形常常讓人聯想到,蟻巢內部也常常建有食物貯藏室、育幼室、皇室和有大量兵蟻集聚的守衛室,還有各種四通八達的通道連接各個空間。

因此,不得不說,巢城的這個主體部分幾乎就是白蟻蟻巢的巨大翻版。

可以想象,即使裝備了大量的人工光源和最先進的通風設施,這樣的生活環境也遠遠稱不上舒適。

所以可以理解,對於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來說,睡倉和夢境程序是他們必不可少的慰藉。對於他們來說,“巢城”這個名字和他們白蟻一般的生活狀態緊緊聯係在一起。

但是,在巢城內的最核心部位,還有一個叫做“中心城”的區域。

對於中心城居民來說,在巢城的生活有著另外一番完全不同的體驗。

從建築的結構和功能上來說,可以把巢城的主體部分由外到內分為三層。這就是外城、中心城和兩者之間的緩衝區。

最外麵的是外城部分,構造上以岩體為主,各種憩室和通道所占的空間比例相對較小,因此其作用主要是為整個巢城的結構穩定提供支撐力。

中心城位於巢城內部的核心部位,是由幾個跨度較大的空間連通而成,在幾個空間之間,有巨大的柱狀支撐物作為分隔。

但嚴格說來,中心城的概念並非僅指這幾個相互連通的內部空間。

這是因為,包裹著這幾個空間的岩體在建築構造上與外城的岩體不同,在這些岩體的建造過程中,特殊合金的使用比例遠遠高於外城。

如果能對巢城中的這些特殊合金做個透視,就會發現,在包裹在中心城周圍的一個碟形區域內,特殊合金的含量明顯增加,因此形成一大片海綿狀孔隙結構,鑲嵌在普通岩體當中。

這些海綿狀孔隙結構與普通岩體一道,構成合金複合結構,將其內部的大跨度空間牢牢包住。這就為中心城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提供了足夠的剛性和韌性。

因此,包含合金複合結構部分的整個碟形區域才是中心城的真正範圍。

在外城和高合金比例的中心城碟形區域之間,還有一層厚度約五十米的緩衝區。

在這個區域內,除了一些通向中心城的通道,幾乎都由壓縮強度稍低於外城的岩體充填。當類似地震的災害所產生的破壞性力量由外城向中心城傳導時,緩衝區的岩體就會被撕裂,因此便將應力有效分散,確保中心城不受災害事件影響。

同時,在這一區域內,有大量工程機器人聚集,不停地將緩衝區內被應力撕裂的岩體熔融成為液態,然後又令其再次凝結,恢複為原先的連續結構。

這種不斷修複岩體的改建過程,如果放在一個較大的時間跨度內進行觀察,所產生的效應仿佛令這個人工岩石圈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易流動的特性。

因此,緩衝層就能夠像蛋清一樣,緩衝來自外部的衝擊力量,保護位於其內部的中心城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