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平
數到與我國文化關係密切的別種文化,不論是說古代,還是近現代,日本文化都要算其中之一。今天,兩國文化結束了以單向流動為主流的文化交流史,開始了更加頻繁、更加深刻的相互作用的進程。在許多文化領域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小同而大異。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以舉出很多,最簡單的一點,就是兩種文化的相鄰關係。地球村內,比鄰而居。如何看待對方,如何與對方相處,既是每天要解決的課題,又是一個解決不完的課題。因為對方在變,自己也在變。由於相鄰,其共同點和相異點的效應都被放大。前者使兩種文化彼此發揮著鏡鑒和舟渡作用,後者使彼此的摩擦和衝撞頻率倍增。
還有一點,那就是中日兩國民族都有珍視人文的傳統。試想,如果古代日本沒有這樣一點,中國文化便不會在那裏產生那樣巨大的影響;同樣,如果中國文化沒有這樣一點,恐怕近代日本文化也不會帶給中國文化那樣多的新內容。而各自的人文,卻有著不同的內涵。中國的儒道佛雖然都傳到日本,但它們早已脫胎換骨。我們常常被兩國文化的相似點和共同點所迷惑,將它誇大而忽視各自原本不同的背景和文化環境。在兩者交流和競爭日趨頻繁的今天,對彼此認識浮淺帶來的麻煩,有時甚至衝淡了對利益的考量。
更為重要的是,在建構現代文化的過程中,兩國傳統文化都正在起著重要的作用。盡管兩國的非傳統文化正越來越引起世界的關注,然而如何利用傳統文化資源,以發展國際化時代的新文化,兩者麵臨著相似的挑戰,而其選擇則往往大相徑庭。我們正可以在這同與異的辨析之中,增長很多見識。
對於我們鄰國的文化,我們需要有深度認識。
研究日本,不僅是它的政治經濟,也包括它的曆史傳統、價值體係、社會結構、文化特征等,這種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關於日本文化的特點,日本學者有許多闡釋,例如雜種文化論、優等生文化論、換裝文化論、換車文化論、日本文明論、第五種亞文化論等等。關於與中國文化的關係,日本學者也有很多說法,例如衛星文化論、非衛星文化論、先為衛星文明後為非衛星文明論、同母文化論、異母文化論等等。不可否認,這些說法有的在說明日本文化的某個側麵時曾起到過一些作用,不過它們是否都概括準確另當別論,僅靠這樣的判斷,能否深刻說明日本文化的傳統和現代,是很值得懷疑的。日本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時候,又通過各種思潮的合力始終和其保持著距離。日本文化不僅曆史上獨自走過了漫長的路,而且今天也與我們各在一途。一句話,把日本文化看清楚,再說個明白,研究出深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