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植物美容是古代文明的組成部分
在不同的地域和時代,盡管對美麗的理解認知有差異,但是對美的追求伴隨著人類的整個文明史。人們很早就知道利用植物、動物、礦物,尋找讓自己美麗的材料與方法。
在古埃及,化妝品、香水和其他妝飾,是古代埃及人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油和藥膏用來對抗烈日和幹燥的沙漠風,這些油脂可保持肌膚柔嫩,防止皮膚幹裂。工人們認為,這些油和藥膏是他們正常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拉美西斯三世統治時期,當油脂被截留時,人們甚至可以申訴。古埃及人嗜好強烈的氣味,很多類油脂提供了多種多樣的香水。有三個已知的技術用於提取香味。首先是脂吸法,用油脂吸收帶有香味的物質,麵霜和潤發油就是以這種方式製備的;第二種方式被稱為浸漬,花卉、藥材或水果浸泡出油脂,加熱到65℃,將混合物過篩,並讓其冷卻、成型;第三種方式不普及,類似由水果製備酒,從花或種子中萃取香味。
在印度,人們將白色檀香用於化妝及皮膚護理,而紅色檀香更多用於藥用價值和皮膚疾患的治療。印楝樹被稱為“神樹”或“鄉村土藥”。印楝樹的種子、葉子和果仁都可以用於化妝品中。薑黃是古代粉狀香料,在印度教的慶典上使用,現已成功用於麵部、頭發護理產品中。
在古羅馬,化妝品最早是應用在祭祀中,後來滲透進富裕女性的生活。在古羅馬,來源於中國、德國、高盧等地的化妝品很昂貴,以至於公元前189年,Lex Oppia試圖限製這些奢侈化妝品的應用。女人們在上妝之前要使用一些材料,例如因為氣味難以被男人接受的羊毛脂,還有其他成分,例如果汁、種子、牛角、糞便、蜂蜜、植物、胎盤、骨髓、醋、膽汁、動物尿液、硫、醋、雞蛋、沒藥、沉香、乳香、牡蠣殼、洋蔥、家禽脂肪、白鉛、大麥和豌豆等。
洗浴後,她們就為麵部增白,使用粉筆粉、白泥灰、鱷魚糞和白鉛。其他使用的增白成分包括蜂蠟、橄欖油、玫瑰香水、動物脂肪、氧化錫、澱粉、黃瓜、茴香、香菇、蜂蜜、玫瑰葉、罌粟花、沒藥、乳香、杏仁油、百合根、水防風草和雞蛋等。在征服疆土的過程中,羅馬人也在吸取著希臘和埃及等地的化妝方法。
二、中醫藥美容是中國文化的璀璨代表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同樣,也是美容研究的重要淵源。通過文物考古,可以看到我們先人在2000年前就已經能研製簡單美容製劑。浩瀚的古籍裏,有關美容的論述豐富深刻,其實用方劑也屢見不鮮。自戰國至清末的醫籍、醫著中,就有增白悅顏、祛斑瑩麵、毛發美飾、酒渣粉刺、滅斑除疣、除臭散香6大類1233首美容方劑,有269味中草藥應用其中。
遠古至先秦時期,是傳統中醫美容學起源時期。甲骨文已記有“疥”、“秓”、“癬”、“疣”等損美性疾病。殷紂王時期,已研製有塗脂擦粉,使用的化妝品——燕脂,能收到“桃花妝”的美容效果。
隋唐時期,是傳統中醫美容學的形成時期。隋朝的《妝台方》是第一部美容學專著。初唐醫學家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下合稱《千金方》各30卷,其中較集中論述中醫美容內容的章節有《備急千金要方》卷六下·七竅病下,列方81首;《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髒,列方56首;《千金翼方》卷五·婦人一·婦人麵藥第五,列1論,39方;《千金翼方》卷一·藥錄篡要·悅人麵第六十三,列藥9味,其餘大量內容則散在各卷之中。唐王燾的《外台秘要方》,其中三十二卷專論美容,有麵部美容方97首,美眉發方87首,澡豆方9首,口脂方3首,美手方3首,香體熏衣方10首,另有其他美容製劑方法11首。凡其他各卷方藥主治和用法與美容相關,並有美容治療和美容保健作用的方藥有34首,其中美發方9首,香體方4首,美手方7首,去除麵斑方11首,保健方3首。凡原文中指明對頭麵損容性相關疾病具有美容治療作用,如治療白癜風方14首,香口方9首,香體除臭方43首,除疣方19首,除瘢痕方17首。共得美容方藥兩類356方,294種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