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安,銀川市文化廣播電視局廣播影視科科長,一級主管。
銀川萬達國際電影城是由大連萬達集團投資,2006年正式運營的一個僅有20多名員工,經營麵積不足5000平方米、1100座的首府城市標準化影院,直屬萬達集團旗下的北京萬達院線公司。影城開業之後半月,每日票房均在萬元以上,周末達2萬元以上,至2006年末4個月的時間內,銀川萬達國際電影城便創下票房收入500多萬元的奇跡,這比全區僅有的幾家國有影院一年票房收入的總和還要多,並在全市文化產業領域產生了轟動效應,樹立了西部影院市場的標杆。2007年票房收入跨越千萬元大關,躋身全國城市影院“50強”。2008年完成票房收入1500萬元、年經營收入達到1800萬元,創下寧夏近20年來電影經營收入之最和單年度經營收入達到全區電影院票房收入6年總和的喜人成果。2009年2月14日,影城創下單日票房收入突破10多萬元、上座率達到59.87%的最佳紀錄,7月份又創下單月票房收入約237萬元、觀影人數達到9萬多人次的全新業績,又一次創造出寧夏影院曆史的新奇跡,2009年全年票房收入有望突破2000萬元大關。三年多,影院累計票房收入5000多萬元,上繳地方稅收500多萬元,向國家廣電總局繳納電影基金250多萬元。目前銀川萬達國際電影城已經成為國內城市影院中一個聲名鵲起的品牌文化企業。從銀川萬達國際電影城的產生與成功中,我們一定會發現拓展我區文化產業所取得的啟示性的經驗。
一、銀川萬達國際電影城產生的背景
(一)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銀川與全國一樣,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稱讚的成就,社會物質財富得到迅速增加,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精神生活也在不斷豐富。特別是到了21世紀初,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改善和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許多人的消費習慣在悄然改變,用於文化消費的支出越來越大,消費途徑越來越寬。看戲、打球、卡拉OK、旅遊等文化消費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然而,曾經風靡中國、廣大觀眾所喜愛的電影幾乎淡出人們的視線和選擇,一家家陳舊的影劇院孤零零地矗立在繁華地段,門庭緊閉,與一家家卡拉OK廳相比,顯得如此凋零,一些影劇院已難以維持生計,隻有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影劇院勉強維持經營。從銀川來看:1996年以前市區共有大小影劇院12家,全年票房收入總和不到300萬元,到2006年全市大小影劇院隻剩下不到2家,票房收入不到200萬元。銀川東方紅影劇院是銀川最後一家關門停業的影劇院。而此時的北京、上海、大連、成都等地電影產業已經走出低穀,發展勢頭十分強勁,一家家現代化影城呈現在觀眾麵前,繁華街頭又出現久違的排隊買電影票的熱鬧場麵。
(二)機遇
2003年在銀川市委、政府大力發展銀川城市經濟圈戰略決策之下,作為實現戰略目標的具體措施之一,就是開發改造新華街商業圈,即拆除原文化局、東方紅影劇院等文化單位辦公排練場所,由銀川建發集團在原址興建現在的建發東方紅廣場,繼續保留影院功能,其他文化功能和用地異地安置。當時,東方紅影劇院隸屬銀川市文廣局,如何在沒有政府財政投入情況下,保留影院功能,成為當時銀川市文廣局領導班子必須直麵的問題。
2003年,銀川市文廣局通過寧夏廣電局一位主管領導介紹,了解到萬達集團正在著手開發電影市場,通過院線在全國各地建立現代化影城,每個影城6~8個廳不等,放映設備屬國內一流,是一種全新的休閑娛樂消費場所。而且萬達集團當時在國內集團企業已是小有名氣,商業地產、高級酒店、文化產業、連鎖百貨遍布全國各地。
當時在《建發東方紅廣場建設項目和設計規劃》中,對影院功能沒有做具體和詳細的描述,隻是概念上的定義。應該怎麼建、建成什麼樣的無人知曉。在隨後的3年多時間裏,銀川市文化廣播電視局現任領導廣開思路、東奔西走,南下廈門、杭州、寧波,在上海找到一位專家谘詢後,似乎對今後影院功能的設計有了點眉目。幾經周折,這位專家應邀來到銀川實地了解情況,現場勾勒出未來影院功能的布局和發展,並介紹了萬達院線公司的發展狀況。經過多次接觸,銀川市文廣局領導對這位專家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更增強了銀川市文廣局領導對這位專家的信任,也增強了與萬達合作的決心。就這樣,一個現代化影城正在銀川慢慢孵化。在銀川市與萬達集團接觸、洽談過程中,憑著銀川市文化廣播電視局領導的膽識與魄力,憑著一種鍥而不舍,心係文化的精神,給萬達集團先後來銀的談判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終於打動了萬達集團的決策層,使萬達集團下定了在銀川市投資建設影城的決心。2006年7月10日,銀川市東方紅影劇院、大連萬達集團、銀川建發集團三方牽手,正式簽約,萬達影城於當年8月18日正式開業經營,至此銀川終於有了第一家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影城。這是萬達院線的第九家電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