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2011年寧夏文化產業發展報告(1 / 3)

魯忠慧,寧夏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2011年是自治區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和重要之年,同時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之年。關鍵和重要是因為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這意味著要在新年伊始,總結過去,汲取經驗,完善不足,麵向未來,籌謀發展,出台關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現在及未來生活水平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年規劃,毋庸置疑的是發展文化產業自然成為自治區“十二五”規劃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機遇之年是因為今年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將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為全會的中心主題,做出了《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該決定將成為自治區進一步完善、充實文化產業規劃發展最重要的依據。規劃之年賦予文化產業的發展機遇,使文化產業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立足這一新起點的自治區黨委、政府,對自治區發展文化產業謀篇布局,規劃著未來的發展願景,從而使文化產業在“十二五”時期,為寧夏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麵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顯現出文化產業的重要影響力。

一、立足“十二五”開局之年的新起點,謀文化產業的發展願景

(一)自治區“十二五”規劃對文化產業謀篇布局

《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製定了逐步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我區支柱性產業,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努力目標。以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推動文化產業目標的實現,由此,確立了建設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係統、寧夏高清數字電視節目製作播出係統、地麵數字廣播電視單頻示範網、寧夏廣播電視綜合信息網、寧夏區域性影視基地,建成紅旗文化大廈、寧夏圖書出版大廈,建設黃河文化展示園,建成黃河樓、黃河書院等文化產業振興項目;建設由世界穆斯林文化博覽園、世界穆斯林民俗村、世界穆斯林友誼廣場、世界穆斯林曆史博物館形成的國際知名的文化旅遊休閑度假中心;建成作為內陸開放型經濟重點項目的世界穆斯林文化城回鄉文化園二期、世界穆斯林民俗村等文化建設項目。根據寧夏文化資源特色,結合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將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寧夏經濟社會的總體發展相融合,布局建設黃河金岸文化產業帶、賀蘭山曆史文化產業帶、六盤山生態文化產業帶。為增強多元化供給能力,滿足多元化社會需求,繁榮文化市場,製定了圍繞重塑文化市場主體,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加快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做大做強寧夏報業集團、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寧夏廣電傳媒集團、寧夏演藝集團等大企業,支持發展“專、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業的策略。依據自治區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劣勢,推動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大力發展影視製作、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文化會展等產業,積極培育網絡、動漫、創意等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思路。通過文化精品工程的實施,激勵文化精品的湧現。同時在《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已將《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列入十二個重點專項規劃之中,該發展規劃一旦出台,就將成為自治區首部文化產業規劃,對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必將具有重要的曆史和現實意義。

(二)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旅遊業成為支柱性產業,為實現願景助力

文化旅遊業作為文化產業的主導性產業,因其關聯度高、涉及麵廣、輻射力強、帶動性大而成為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當前,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旅遊者的一種行為風尚,旅遊即是通過尋求文化差異與滿足文化消費,滿足旅遊者體味文化享受的重要渠道。為充分挖掘、開發、利用寧夏的文化資源,提升旅遊業的文化內涵,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加快推進旅遊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加快旅遊業的轉型升級步伐,實現差異化、品牌化、可持續化發展,以提升寧夏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2011年8月自治區黨委中心組學習會專題學習研討文化旅遊工作,研究寧夏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問題,提出要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以文化旅遊產業作為一個重要的突破口,把文化旅遊業培育成為自治區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文化旅遊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將自治區打造成我國西部獨具特色的旅遊目的地和麵向阿拉伯國家及穆斯林地區的國際旅遊目的地的奮鬥目標,並將就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作出決定。

本著科學發展的態度,立足現有的發展基礎以及黃河金岸的全線貫通和各項功能的逐步完善,塞上江南風情遊、現代農業觀光遊、時尚自助休閑遊、自駕車遊等旅遊亮點、熱點的出現,2010年自治區旅遊業取得的接待遊客超千萬人次和旅遊總收入67.8億元、增長27.6%的實績,自治區“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實現全區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60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160億元的具體目標。具體的推進措施就是依托“兩山一河”“兩沙一陵”“兩文一景”特色資源,深度開發“塞上江南新天府”、賀蘭山曆史文化、六盤山紅色生態三大旅遊板塊。加大合作開發力度,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力打造觀光遊、娛樂遊、紅色遊、探險遊、產業遊等五大旅遊品牌,建設陽光沙療福地、塞上避暑寶地、黃河金岸勝景、民族風情家園,力爭黃河大峽穀、須彌山石窟、水洞溝遺址進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序列。打造賀蘭山東麓葡萄長廊,形成集觀光采摘、酒莊體驗、度假休閑為一體的塞上江南旅遊新亮點。建設橫跨東西、縱貫南北的特色旅遊經濟圈,真正把寧夏的文化產業、旅遊產業建成“無煙的經濟支柱”和群眾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從發展看文化產業取得的實效,進一步增強發展文化產業的自信心

(一)從數據看寧夏文化產業取得的長足發展

分析自治區統計局關於文化產業的數據可知寧夏文化產業發展的概況。

一是從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貢獻率的統計數據看,自治區文化產業的規模和競爭實力正在逐步提高,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日漸重要,正日益成為推動自治區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新的增長點。2010年,全區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2.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6%,比2009年文化產業增加值28.06億元增長14.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4%,拉動GDP增長0.19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超過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名義增長率2個百分點。2007年,銀川市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10.86億元,占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的43.27%;2010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21.63億元,占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的67.2%,充分顯示出銀川市作為首府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麵的優勢。

二是從文化產業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所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數據看,隨著文化體製改革的推進,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的發展態勢更趨向合理化,核心層和外圍層所占文化產業增加值比例逐年遞增,相關層則逐年遞減,說明以核心層和外圍層的內容產業、新興產業已逐漸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2009年,新聞、出版發行和版權、廣播電影電視以及文化藝術服務等“核心層”產業增加值為5.72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4.3%;2010年,增加值為13.76億元,占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2.7%。2009年,網絡文化、文化休閑娛樂和其他文化服務等“外圍層”產業增加值為4.15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7.6%;2010年,增加值為7.12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2.1%。2009年,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等“相關層”產業的增加值為13.69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8.1%;2010年,增加值為11.32億元,占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