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智、仁、勇(1 / 3)

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摘自《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422頁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摘自《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29頁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62頁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02頁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56頁

子墨子謂駱滑厘,曰:吾聞子好勇。駱滑厘曰:然我聞其鄉有勇士焉,吾必從而殺之。子墨子曰:天下莫不欲與其所好,度其所惡。公子聞其鄉有勇士焉,必從而殺之,是非好勇也,是惡勇也。摘自孫詒讓《墨子閑詁》卷一一《耕柱第四十六》諸子集成本

勇,誌之所以敢也。摘自孫詒讓《墨子閑詁》卷一一《經上第四十》諸子集成本

勇,以其敢於是也命之,不以其不敢於彼也害之。摘自孫詒讓《墨子閑詁》卷一一《經說上第四十二》諸子集成本

君子戰雖有陣,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摘自孫詒讓《墨子閑詁》卷一《修身第二》諸子集成本

(晉)狼睥曰:“《周誌》有之:‘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死而不義,非勇也。共用之謂勇。”摘自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520—521頁

(襄公曰)“……夫仁、禮、勇,皆民之為也。以義死用謂之勇,奉義順則謂之禮,畜義豐功謂之仁。奸仁為佻,好禮為羞,奸勇為賊。”摘自《國語·周語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5頁

吾(晉太子申生)聞之:“仁不怨君,智不重困,勇不逃死。”摘自《國語·晉語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91頁

(孟子對齊宣王曰)“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誌?’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摘自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84版第31頁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摘自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93—194頁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入。子曰:“賜,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摘自北大注釋組《荀子新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490頁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於亂世之君,下不欲於亂世之民。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共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傀然獨立天地之間而不畏,是上勇也,禮恭而意儉,大齊信焉而輕貨財;賢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廢之,是中勇也;輕身而重貨,恬禍而廣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勝人為意,是下勇也。摘自北大注釋組《荀子新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401—4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