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修身自省(1)(1 / 3)

君子以恐懼修省。摘自摘自金景芳《周易講座》吉林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338頁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摘自金景芳《周易講座》吉林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341頁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摘自金景芳《周易講座》吉林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353頁

子曰:“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是故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己怨。”摘自《禮記·表記》《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44頁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摘自《禮記·大學》《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74頁

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摘自《禮記·大學》《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75頁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摘自任繼愈《老子新譯》上海古籍1985年版第215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摘自任繼愈《老子新譯》上海古籍1985年版第213—214頁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73頁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己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31頁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56頁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42頁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84頁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62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77頁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摘自楊伯峻《論語澤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72頁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75頁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24頁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5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3頁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55頁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61頁

子曰:“鄉願,德之賊也。”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93頁。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69頁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24頁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208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摘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3頁君子之道也,貧則欠廉,富則欠義,生則欠愛,死則欠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於心者,無以竭愛,動於身者,無以竭恭,出於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肢,接之肌膚,華發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摘自孫詒讓《墨子閑詁》卷一《修身第二》諸子集成本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摘自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97—1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