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交往的中心,同時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是一座舉世聞名的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豐富多彩的名勝古跡是這座古城最顯著的特色,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座城市所無法比擬的,從而深為廣大中外遊人所景仰、所向往。
北京雄踞華北平原的西北端,西部、北部、東北部,由太行山(西山)與燕山山脈所環抱,造成形似“海灣”之勢,故自古就有“北京灣”之稱。這裏交通便利,自然環境優越,早在幾十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一一“北京人”就已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勞動、生息,並創造了遠古文化。同時在這裏留下了他們生活的遺跡,即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遠古的時候,北京這一帶被稱為“幽陵”。相傳,黃帝孫子曾到“幽陵”祭祀。到了帝堯時代,在這裏建立了最初的都邑,稱為幽都。帝堯時還派和叔來管理邑都,治理北方。
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夏末周初時,北京一帶發展成為一座小城,稱為薊。薊城的城址在今北京市區西南的廣安門一帶,麵積約9平方千米。周武王滅商後,把黃帝的後裔封在薊。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薊是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的都城,成為一個具有較大規模的城市,為當時北部地區與中原的交通樞紐。
秦、漢、隋各朝,薊一直是中國的北方重鎮。唐朝的時候,北京一帶稱幽州。唐朝中期,為防禦北方少數民族人侵,唐王朝於邊境一帶設8個節度使,率兵防守。幽州便是其中之一,號稱範陽節度使。755年,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起兵幽州,發動有名的“安史之亂”,唐王朝自始走向衰落。
10世紀初,我國東北少數民族契丹人興起,建立遼朝。契丹人占領幽州後,把它定為陪都,改稱南京,又稱燕京。並以此作為華北、南進中原的根據地。遼南京基本上沿用了唐代幽州城址,隻是重修了城牆,建造了宮城。據記載,南京城“方圓三十六裏,高三丈,寬一丈五尺”,城市人口30萬。
12世紀初,女真族人建立金政權後,於1123年攻遼奪其南京。兩年後金人滅遼。1149年,金完顏亮殺熙宗奪取帝位,為有效地鞏固對華北及中原地區的統治,完顏亮於1150年派人在遼南京舊址上擴建舊城,大興土木,營造宮殿。1153年3月完顏亮遷都南京,改南京為中都。金中都城在今廣安門一帶,其規模東西寬3800米,南北長4500米,每邊有城門三座,城內偏西的皇城十分壯麗。中都作為金朝首都後,城市建設迅速發展,人口大量增加,成為當時一座著名的大都市。
13世紀,北方遊牧民族一一蒙古族逐漸強大起來,先後控製了歐、亞兩洲的廣大地區。1206年建立了蒙古帝國,並向中原地區擴展。1215年蒙古騎兵打敗金兵,攻占金中都城,他們放火燒毀城中的大部分宮殿和房屋,大火蔓延了一個多月,具有62年建都史的金中都變為一片廢墟。接著蒙古騎兵又乘勝南下,滅了金朝和南宋王朝而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元王朝。
1267年,元朝以金代的中都城東北郊的大寧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都城,命名為元大都。元大都城由當時著名學者劉秉忠規劃設計。據記載當時的大都方圓30多千米,人口稠密,商貿發達,皇城宮殿富麗堂皇,山池苑圃景色優美,城內街道寬廣平直,是當時世界上最壯觀的城市之一。從元朝定都大都城開始,北京成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