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古代稱謂知識(1)(1 / 2)

關於稱謂

對親屬的稱謂

長輩可呼小輩的名字;平輩之間,年長的可呼年幼的名字,如:姐姐稱呼弟弟的名字;小輩不能稱呼長輩的名字。夫妻之間可以互相稱呼名字,但彼此的昵稱不在公開場合使用。

向他人說起自己的親屬時,可冠以“我(的)”、“家”、“舍”等字:

“家”字用來稱呼長輩和同輩中的年長者,如:家祖、家父、家母、家嶽、家姐、家兄。

“舍”字用來稱呼小輩和同輩中的年幼者,如:舍弟、舍妹、舍侄。

但是,稱呼自己的兒、女不能加“舍”字,應該稱小兒、小女,或犬子、犬女。

稱呼自己的妻子為“我(的)太太”、“我(的)愛人”;稱呼自己的丈夫為“我(的)先生”、“我(的)愛人”。由於不同地區的不同語言習慣,“愛人”這一稱呼在大陸用於夫妻之間,在港台地區則用於情人之間,因此在港台朋友麵前,使用該稱呼容易引起誤會。

稱呼別人的親屬時,可冠以“你(的)”、“令”等字。如:稱他人的父親為令尊、令嚴;母親為令堂、令慈;妻子為令正;兄、弟為令兄、令弟;兒、女為令郎、令愛。

對同事、朋友、鄰居的稱謂

①以親屬稱謂相稱,並加上姓氏,如:張奶奶、李伯伯、王大哥。

②以職位、職業相稱,在職位、職業之前加上姓氏,如:張局長、李校長、王醫生、羅老師。

③以姓名相稱。當然輩分小、年紀輕、職務低的人不能稱呼輩分大、年紀老、職務高的人的姓名。朋友、同輩之間往往以姓名相稱,顯得親熱。

④在姓之前加上“老”、“大”、“小”等字,如:老張、大李、小王。如果把“老”字放在姓的後麵,如:張老、李老,顯得十分恭敬,這是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的稱呼。

對陌生人的稱謂

①通稱,如:同誌、同學、師傅、朋友、先生、小姐、夫人。對未婚女子稱小姐,對已婚女子稱夫人或太大。已婚女子年齡不算太大的話,很樂意被別人稱作小姐;反之,未婚女子即使年齡再大一些,也不願被稱作太太。所以,寧可把太太稱作小姐,也不要把小姐稱作太太。

②以親屬稱謂相稱呼。根據對方的年齡推斷一下,年齡小的稱為小弟弟、小妹妹、小朋友;中年的稱為叔叔、阿姨;老年的稱為老爺爺、老奶奶、阿公、阿婆。

③以職業相稱呼,如:某醫生、某老師。在其職業後加上“同誌”、“師傅”等稱謂,將顯得更親切。如:司機同誌、理發師傅。

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①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②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③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係。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隻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誌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遊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裏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範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鬥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醜則是一種“惡諡”。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裏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鬆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