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西側,由澳門半島、氹仔島、路環島和路氹城四部分組成,總麵積共29.7萬平方公裏,擁有居民50餘萬人,這也使得澳門成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澳門北與廣東省的珠海市拱北連接,西與同屬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對望,東麵則與另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相距60公裏,中間以珠江口相隔。澳門是全球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其著名的紡織品、玩具、旅遊業、酒店和娛樂場所使得澳門長盛不衰。當然,澳門更是亞洲名頭最為響亮的賭城,與美國的拉斯維加斯、大西洋城以及摩納哥公國的蒙地卡羅並稱為“世界四大賭城”,博彩業十分發達。
澳門過去是個小漁村,它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所以稱“澳門”。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蠔(即牡蠣),蠔殼內壁光亮如鏡,澳門因此又被稱為“蠔鏡”,這一名稱後來被改為較文雅的“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說:“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裏、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而澳門這個名字則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天後,即媽祖,她又名娘媽。據說,一艘漁船在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裏航行,突遇狂風雷暴,漁民處於危難之中。危急關頭,一位少女站了出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複了平靜,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後,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一輪光環照耀,少女化做一縷青煙。後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天後,名為媽祖閣。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從當時明朝廣東地方政府取得澳門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當時葡萄牙人從媽祖閣(媽閣廟)附近登陸,向當地人問這裏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ɑcɑu”(葡萄牙語的譯音)。
在對澳門人的了解當中,張一一先生發現,澳門人的確是一個獨特的群體。作為世界四大賭城之一的澳門,開有大小12家賭場,其絕大部分賭場都集中在澳門半島上,葡京、海上皇宮、金碧、凱悅、回力球場、假日鑽石、置地廣場、文華東方等賭場的名字都聞名遐邇,另還有賽馬場、賽狗場。其中葡京大酒店是澳門賭城的標誌性建築,也是最大的賭場。大批各方賭客你來我往,此勝彼敗,以極高的頻率日夜更替。但澳門本地人卻很少進出賭場,就連賭場裏的工作人員也有禁賭令束縛:除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三外,其他時間一律不得賭博。久而久之,似乎就形成了澳門人對賭博的自我抵禦能力,因此迄今為止,澳門也隻出了一位“賭王”——何鴻申。
澳門人的許多性格特征和內心規範,與其生活環境及居住氛圍竟大相徑庭:一方麵,澳門人勇於接受新鮮事物,無論好的還是壞的,完全照單全收;另一方麵,他們又完好地保存著老輩人傳下來的傳統,無論生活習慣還是思考方式,這有點像“東方明珠”上海,外表是國際化的,而隻有深入才知,其實並沒有被更改許多。澳門人長期麵對這樣一個喧鬧、刺激的環境,他們的性格卻毫不張揚。恰恰相反,澳門人溫良敦厚、隨遇而安,非常地平易近人。澳門人喜安靜,不喜聒噪,澳門與香港僅隔一個珠江口,香港的街頭擁擠、繁鬧,到處都是世界各地前來購物、觀光的陌生麵孔,而澳門擠而不喧,繁中有靜,街頭飄散著葡式蛋撻和奶茶的清香,還有海風柔柔地吹拂,使人覺得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食物香氣和海水淡淡鹹澀的世外桃源。
而深入到澳門社會中,你會真切地感受到,這裏到處充滿了脈脈溫情。在街頭,一片欣欣向榮,一片和睦融洽。有閑一族有條不紊地駕車,上班一族不緊不慢地趕往目的地。在澳門人的印象裏,仿佛壓根兒沒有遲到與緊張。弄堂裏,鄰裏間更是親如一家,弄堂口的老嫗就好像自家奶奶,奔跑玩耍的孩童就好似自家兒孫。來來往往的人多了,熟悉的麵孔也就多了,人與人的交往也就更密切了。澳門人極少爭吵,更提不上動粗了。好麵子與老祖宗傳下來處事待人的規矩,無形中就變成約束澳門人行為的一個規範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