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多,中國人和外國人都發現:如果不對對方的民俗有所了解和注意,往往在無意中會引起一些誤解和不快。
一個來華時間不長的外國人,用結結巴巴的漢語問一位白胡子老頭:“爺爺,你幾歲了?”老頭兒氣得直哆嗦,外國人卻莫名其妙。他不知道,在中國對老年人應該說“您高壽”或“您多大年紀啦”,而“幾歲了”隻能用於問小孩子。
一個青年教師請一位五十多歲的美國同行吃飯,女主人把女兒介紹給她,小姑娘用英語說:“阿姨好!”媽媽急忙糾正說:“要叫奶奶。”那位美國老太太卻紅著臉說:“不要叫奶奶,就叫阿姨好了。”原來,美國人是不喜歡人家說他(她)年齡大的,這與中國的民俗恰恰相反。
類似上述這樣的民俗差異,在各個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中國人見麵時打招呼,常喜歡說“吃了沒有”,或“哪兒去”,而英美國家的人聽到這樣的招呼往往會發生誤解,他會想:是不是他要請我吃飯呢?或者甚至很氣憤:我到哪兒去,與你有什麼相幹呢?你有權力管我去哪兒嗎?
原來,西方人是看重“隱私權”的,不願別人打聽或過問他個人的事。大約正是這些差異的存在,西方婦女常常抱怨中國人撫弄了她們的小寶寶。中國人喜歡摸摸、拍拍、摟摟或親親別人的孩子,以此表示和對方的親近。但西方人卻認為這種動作是最無禮的,對此有強烈的反感和厭惡。同理,英美國家的人也很討厭人們盯著他看。
有趣的是:各個民族對於一些相同的東西,往往會引起不同的聯想。中國人喜歡說自己是“龍的傳人”,因為傳說中的龍,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它象征著吉祥和神聖。然而在歐洲文化中的“龍”,卻是一種凶惡醜陋的妖怪,形狀類似於蜥蜴似的巨大爬蟲,它專門與傳說中的英雄們作對,最後被英雄殺死。中國人認為貓頭鷹是不吉之鳥;而歐洲人卻認為它是智慧之鳥。中國人說到“熊”,往往是“蠢笨”的代名詞;
而歐洲人卻認為熊的樣子十分滑稽可愛。中國說到“蝙蝠”,常以它們為“福”的象征;而西方人心目中的蝙蝠,卻是又醜又凶的吸血妖精。反之,英語中稱狗為“人之良友”,中國人對狗卻十分刻薄。“狗東西”、“狗娘養的”、“狗崽子”、“狗屁胡說”、“狗改不了吃屎”、“狗屎運”等等,是中國民間最常見的罵人話與貶義詞。
總之,民俗文化就是一種與生俱在的文化,永遠無法逃避。人民生活在社會現實之中,民俗文化就如空氣一樣,與我們息息相關,共生同存。因此,我們要認清中西民俗的差異,增加對中西文化的了解,才能更好的融入到和諧社會之中,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