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1978年(1)(1 / 2)

哥德巴赫猜想

● 數學專用名詞。

● 關聯詞:數學 陳景潤 徐 遲

這是一個太專業的術語,需先作一番解釋:十八世紀的數學家哥德巴赫發現,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的和。他對許多偶數進行了檢驗,說明確實如此。但是這需要予以證明。因為尚未經過證明,隻能稱之為“猜想”。他自己卻不能夠證明它,就寫信請教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請他幫忙作出證明。一直到死,歐拉也未能證明它。從此這成了一道難題,吸引了成千上萬數學家的注意。兩百多年來,不少數學家企圖給這個猜想作出證明,都沒有成功。於是就有了一種說法: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

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景潤(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係,1957年進入中科院數學所並在華羅庚教授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麵的研究),就是一個試圖摘取數學皇冠明珠的人。1966年5月,陳景潤宣布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1973年,他發表的論文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達到了篩法的光輝頂點。

陳景潤的論文發表於1973年,而直到1978年“哥德巴赫猜想”才在中國廣為流傳,“陳景潤”也成為舉國上下無人不知的名字,那是因為1978年的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作家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描述了陳景潤不畏艱苦、勇攀高峰的事跡。這樣,“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國其實成就了兩個人的盛名:數學家陳景潤和作家徐遲。

剛剛經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不僅是科學,文學的園地也滿目荒涼。徐遲以一手繁花似錦、姹紫嫣紅的文筆,寫出了陳景潤這樣一位神秘的傳奇性的數學家,比如作品中有這樣的句子,“這些是人類思維的花朵。這些是空穀幽蘭、高寒杜鵑、老林中的人參、冰山上的雪蓮、絕頂上的靈芝、抽象思維的牡丹”,“且讓我們這樣稍稍窺視一下彼岸彼土。那裏似有美麗多姿的白鶴在飛翔舞蹈。你看那玉羽雪白,雪白得不沾一點塵土;而鶴頂鮮紅,而且鶴眼也是鮮紅的。它躑躅徘徊,一飛千裏。還有樂園鳥飛翔,有鸞鳳和鳴,姣妙、娟麗,變態無窮。在深邃的數學領域裏,既散魂而蕩目,迷不知其所之”。這篇報告文學立刻引起了轟動。“哥德巴赫猜想”這一顆皇冠上的明珠,在中國1978年“科學的春天”熠熠生輝,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科學的春天

● 對一次大會詩意的別稱,如果加上書名號,則是這次大會

上一篇熱情洋溢的講話稿。

● 關聯詞:郭沫若 四個現代化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

1978年是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第一年。這一年3月9日,在鄧小平、方毅的有力支持和推動下,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等著名科學家大力倡導和支持中國科技大學創辦了少年班。也是這一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第一個全國性的重要大會,則是全國科學大會。表明了中國已經結束了長期的動亂將開始新的曆史時期,中華民族在經曆了“文革”劫難之後,要走上騰飛複興的道路了。

這次大會於1978年3月18日~31日在北京召開,此時正值“春分剛剛過去,清明即將到來”,所以人們熱情地把這次大會看做科學的春天的到來。3月18日下午,全國科學大會如期召開,6000人參加開幕大會,鄧小平致開幕詞。有人統計,鄧小平一個多小時的講話,被全場十九次熱烈的掌聲打斷。華羅庚、嚴濟慈、錢三強、錢學森等幾乎所有著名科學家都出席了大會。鄧小平在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等重要論斷。大會閉幕時,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發表了書麵講話《科學的春天》,並由著名播音員虹雲當場朗讀,飽含激情的講話在人民大會堂激起了一陣陣春潮般的掌聲。

郭沫若素以詩人和文學家聞名於世,其實他是融三種身份為一體:國務活動家、科學家(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詩人(文學家),在這次大會召開之時,郭老已是86歲高齡。一位跨世紀的老人,在大會上呼喊著:“我們民族曆史上最燦爛的科學的春天到來了”,“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不能不讓人感到熱血沸騰,心潮澎湃!